而被他感慨的刘季,领着周勃、樊哙返回咸阳城,逢人就问客卿李斯的住处。
周勃奇道:“你打听人家住处做什么?”
“当然是投奔他了。”刘季理所当然地说,“今天你不是都看见了嘛,李君明显很欣赏我,还有心拉拢萧何。咱们和萧何可是朋友,如果去投奔他,他一定很乐意收留。”
刘季说得一点没错,李斯得知是他,非常乐意收留。不但立刻让人给他们安排了住处,当天晚上还专门设宴款待了一番。
=====
随着学子们陆陆续续汇聚到咸阳,本次的考官人选,也在郑措的暗中运作下,变成了众人讨论的大热门。
顺便说一句,按理说这种事,该是丞相去干的。
可能办事的两个丞相——吕不韦、戴璇先后离开咸阳,如今孤零零待在相位上的庞睢只能任事,不能主事。
这种需要身体力行的事,嬴政和郑嘉又不好亲自下场,郑嘉就把郑措提了出来,让她别再缩着了,有多少本事使多少本事。
在郑嘉没嫁过来之前,郑措、杨攀等蜀系官员印一向很积极。因为秦国的官员职权并不明确,遇到突发事件,就是谁能办就谁出头承接。
但蜀国不一样,蜀国的官僚体系已经很成熟了,大家各司其职,需要两个部门共同协作的,要到大王那里去报备。
郑嘉是蜀人,如今又是秦国小君,有她坐镇,蜀系官员一下子就老
实了。
按耐了这么久,郑措一得到明确指令,立刻就行动了起来。她非但忠实执行了君后二人的命令,还自己安排了个催发的后续。
本来任命考官这种事,该是朝廷内部决定的,根本没必要传出来让百姓们议论。
可嬴政和郑嘉这对无良君后要谋算六国贵族,六国贵族又没有一个在朝中任职的,郑措就只能把这件事下沉,沉到能他们这些“咸阳囚徒”听到的地步。
被刘季一行人抓捕住送到咸阳的张良等人,李斯报到了嬴政那里,嬴政也无意为难,只让李斯把这些人分门别类,送到了六国旧贵族的聚居之地。
这些人各自回归“本国”之后,就把外面的情况告诉了自己人。听说民心逐渐归秦,许多人大骂“秦人果然狡诈”,却也知道大势已去,他们再不可能有翻身的机会了。
秦王政要在六国旧贵族中选拔副考官的消息,就是这时候飘进高墙的。
消息才传进来,原本同仇敌忾的六国贵族,相互间的气场立刻就微妙了起来,多了一层无形的隔膜。
韩国公子非长叹了一声,摇了摇头什么都没说,转身回了自己家,把自己关在了房里。
此时的韩非还很年轻,虽然劝谏过几次韩王,却还没来得及著书立说,韩国就灭了。
李斯看在同门的份上,曾经来找过他,想要说服他为秦国效力,并保证会在秦王面前举荐他。
那时的韩非还很气盛,根本不愿意效忠灭国仇人,于是就态度温和,不软不硬地把李斯挡了回去。
当时李斯看他态度坚决,后续也没找过他。几年无所事事的日子过下来,韩非觉得自己都要疯了。
可实际上,他的脑子依然清醒。听到秦王政要在六国贵族中选考官的一瞬间,他立刻就明白这是要“二桃杀三士”。
但他更明白,即便他把这个计谋掰开揉碎了,平摊在众人面前,也阻止不了人心的躁动与贪婪。
就像他曾经一次又一次劝谏韩王,得到的却只有厌烦一样。
所以,他干脆就不管了。
既然无力兼济天下,那就独善其身吧。
俗称:摆烂了!
可他想摆烂,事情的发展却不容他摆烂。
因为秦王搞了个骚操作:六国贵族要先参加考试,谁能拿第一谁就是副考官。
原韩王现颍川侯虽然讨厌韩非的结巴,却也知道,韩非是整个姬姓韩氏最有学问的了。
至于五世相韩的张家,连续五代都没把韩国的国力搞上去,反而把韩国给相没了。若非为了抱团取暖,颍川侯根本不稀罕搭理他们。
而且韩国已经灭了,以秦国如今的法度,张氏可不是他们韩氏的臣子了。若是张氏趁机崛起,他这个曾经的王,岂不是还要仰旧臣的鼻息?
对此,颍川侯绝不能忍!
被薅出来备考的韩非知道,秦王既然要二桃杀三士,后续肯定还有别的操作。
若是郑措知道他的想法,一定会把他引为知己:的确有后续,我安排的。怎么样,好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