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当年选择归隐,并非放弃,而是等待。等一个既能读懂《脉经》又能操作核磁共振的年轻人;等一个既相信艾灸温阳又能计算热传导效率的时代;等一个能让“道”不必躲在山林里喘息的世界。
他打开电脑,给温知夏发去一条消息:【他们找到了“青囊三卷”的出处证据。我们没疯,也没骗人。祖辈说的是真的。】
她回复得很快:【我一直知道是真的。就像我知道你会回来娶我一样。】
他笑了,眼角微湿。
几天后,他收到一封来自哈佛医学院的交流邀请函,邀请他暑期赴美参加“整合医学青年领袖计划”。条件优厚,全程资助,还能接触顶尖实验室资源。
他盯着信纸看了很久,最终提笔回绝。
他在附言中写道:
>“感谢贵方认可。但我已许诺故乡一片土地,那里有一座倒塌的道观,一群等着被听见的病人,还有一位姑娘,在等我完成使命后归来。
>世界很大,但我心中的坐标只有一个。
>若他日北美有需,我必携所学前往;但此刻,我的战场在中国基层的诊疗台上。”
拒绝信寄出当天,谢云昭找他谈话。
“你知道很多人会觉得你傻吗?”她靠在办公室门框上,“哈佛的机会多少人抢破头。”
“我知道。”他说,“但我更知道,如果我不回去建那个研究所,也许再没人会去整理爷爷留下的三百七十六个病例。那些经验,会随着纸张腐烂而永远消失。”
谢云昭凝视他良久,忽然笑了:“你知道吗?你比我见过的所有‘精英’都清醒。他们忙着走向世界,而你已经在寻找回家的路。”
秋天开学,他正式进入大二。课程更加繁重,但他仍坚持每周五晚与温知夏视频连线。他们开始尝试建立“慢病调养数据库”,将民间验方与现代营养学、运动处方结合,形成个性化干预方案。
某次讨论中,温知夏提到一个案例:村里有个肝硬化腹水病人,西医建议手术引流,但家属因经济困难犹豫不决。她用“健脾利湿+艾灸中脘+晨起叩齿吞津法”配合低盐饮食,两周后水肿明显减轻。
陈拾安听后立即联系医院消化科老师,申请伦理审批,准备将此类非药物疗法纳入辅助治疗观察项目。
“你要小心。”老师提醒,“这类方法一旦推广失败,容易被人指责为延误正规治疗。”
“所以我只做‘辅助’,不做‘替代’。”他坚定地说,“而且每一步都有监测指标,肝功能、白蛋白、腹围数据全部记录。如果无效,立刻转标准治疗。这不是冒险,是探索更多可能性。”
十二月,第一场冬雪落下。他在实验室通宵调试脑电采集设备,为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波动建模。凌晨三点,手机震动,是温知夏发来的语音。
“今天我去镇卫生院讲课了,讲‘冬季养生与情志调节’。来了三十多个老人,听得特别认真。有个奶奶拉着我的手说,好久没人这么耐心跟她说话了。”
他听着她的声音,疲惫一扫而空。
第二天清晨,他提交了新的研究计划书:《基于AI语音分析的情绪早期识别系统》,旨在通过日常对话声纹变化预测抑郁风险。项目灵感正来源于那些沉默太久终于开口的老人。
评审会上,一位计算机系教授质疑:“语音真能反映心理状态?这不像图像识别那么直观。”
陈拾安回答:“《难经》说‘闻声而知病’,两千年前就有记载。我们现在只是用麦克风代替耳朵,用算法代替经验积累。本质没变,只是工具进化了。”
项目最终获得跨学科支持。
腊八节那天,他收到一份特殊快递??是从老家寄来的腊八粥料包,里面有八种杂粮,还有一张纸条:“记得小时候你说,腊八是佛祖成道日,也是道士炼丹时火候最稳的一天。今年,换我为你祈福。”
他捧着包裹站在宿舍楼下,雪花落在肩头。
他知道,无论走多远,总有一盏灯为他亮着;无论争议多大,总有一个人始终相信他。
而这,便是他继续前行的最大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