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扮猪吃虎?冲喜后病弱首辅折腰宠 > 第220章 改族谱是重罪(第1页)

第220章 改族谱是重罪(第1页)

舒老大的父亲那时还健在,是个有些见识的老辈人。他站在自家门前仰头望着天象,沉吟片刻后说道:“此女降生有异象,不可寻常待之。”随即提笔为孙女取名。当时在场的不少人也都听到了这一命名的由来。村长是村里少数识字的人之一,平日负责登记户籍、婚丧嫁娶等文书事务。为了不出差错,每次填写重要资料前,他都会提前反复练习几遍。尤其是像族谱这样庄重的文献,更是不敢有半点马虎。他练字时连笔顺都一丝不苟,生怕一个不小心写歪了。可如今,当族谱摊开在众人面前时,偏偏找不到“舒窈”这两个字。“难道……是被人偷偷涂掉了?”她伸手轻轻摩挲着原本该写着舒窈名字的位置。“谁敢这么大胆?私自篡改族谱可是重罪!”“祖宗定下的规矩,族谱如命脉,记载血脉传承,岂容他人随意更改?轻则逐出宗族,重则报官治罪!”“可不是嘛,祠堂平时都有专人守着,外人根本进不去……更别说动族谱了。”另一个年轻人附和道,眼神里透着不解。“而且钥匙一直由村长保管,蜡封也没破损,要说有人偷换或涂抹,简直不可能。”众人说着说着,话语渐渐停歇,气氛也愈发凝重。忽然间,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了村长身上。没有人明说,但那种怀疑的意味已经写在脸上。村长气得胡子直抖,脸色涨红,手中拄着的拐杖“咚”地一声顿在地上。他颤巍巍地指着众人。“你们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怀疑我动手脚?我图什么?图一个没权没势的小姑娘的名字吗?我是舒家子孙,守护祠堂数十年,从不敢懈怠一步,你们竟敢这样看我?”他知道,一旦被扣上篡改族谱的罪名。不仅自己一世清名尽毁,就连子孙后代也会抬不起头来。按古时候的规矩,女人一般不上族谱。除非是对家族立过大功,比如赈灾救民、守节抚孤,或是名声响亮的女子,经族中长老一致商议通过,才可能留下几个字,作为特例载入宗卷。可大齐风气不同,向来开放,没那么多陈旧讲究。开国那会儿的皇后可不是一般人,本事大得很,跟皇帝都差不了多少。她是将门之后,曾在战场上披甲执锐。率领女兵破敌阵、夺城池,威名远播。建国后,她并未退居后宫。反而积极参与朝政,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史书上还专门提过,她和皇帝一块儿坐在朝堂上处理政事。文武百官低头奏对,两位帝后并肩而坐。百姓都说,这是“双凤临朝”,乃是盛世之兆。她常说,女人也能为国家出力,不该只待在家里。为此,她多次上疏,倡导女子受教、参与公务。她亲自选址,在京师创办了第一所官办女子学堂。不仅如此,她还设立“女官制”。选拔有才学的姑娘进宫当女官,担任文书记录、档案整理、宫廷教育等职务。一些出众者,甚至能参与地方监察、税收审核等实务工作,真正实现了女子参政的梦想。在她的推动下,大齐的女孩子渐渐有了地位。从前,人家都觉得女孩读不读书无所谓,只要会纺线做饭、伺候公婆丈夫就够了。可如今不一样了,许多书香门第开始主动教女儿识字、学道理。再往后,连族谱都开始写上女孩的名字了。虽然不多,但总算也算是一步进步。有的家族会在女儿出嫁时注明“适某氏”。舒家祖上出过当官的,自然也跟着这股风气走。百年前曾有一位姑奶奶考中了“女贡士”。虽不能正式入仕,却被聘为府学讲师,备受敬重。自那以后,舒家便立下家训。无论男女,皆须启蒙识字,勤勉向学。不过话说回来,男女之间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待遇。就算时代变了,习俗的惯性依然存在。尤其在乡野之地,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就说进族谱这事吧,男孩子写得清清楚楚,生辰八字、功名出身、娶了谁家姑娘,全都记下来。舒窈的情况应该也差不多。她虽聪慧过人,从小就在私塾旁听,诗词文章样样精通,还能背诵整本《女诫》并加以批注。但在族人眼中,终究是个“未出阁的闺女”,不必太过重视。可现在翻开整本族谱找了一圈,却根本找不到她的名字。不是被涂掉,也不是写漏了,而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缺失了。“哎,你们快看这儿,好像有人改过字。”人群里突然有人喊了一声。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过去,纷纷凑上前去,伸长脖子往族谱那一页瞧。族谱一直是族长亲笔写的。,!这本族谱自舒家立族以来便代代相传。现任族长就是舒家村村长,论识字,在族里算最多的。他虽为一村之长,平日里处理些田亩纠纷、婚丧嫁娶之事尚能应付。可真要提笔写字,尤其是写那些稍显生僻的名字或古语用词时,常常捉襟见肘。这也怪不得他。毕竟,舒家村地处偏远山沟,交通闭塞,与外界往来稀少。村里世代以务农为生,祖辈流传下来的信条是“种好地,吃饱饭”。至于读书识字,则被视为不切实际的奢望。更何况,近几十年来,官府对这类偏僻村落的教育投入几乎为零。私塾早已无人办,更别提正规学堂。自从舒家被贬之后,一代比一代差。据说百年前,舒家也曾出过举人。风光一时,位列士绅阶层,还曾在府城当过小吏。然而一场朝廷党争牵连到了他们,祖先因站错队而被贬至这穷乡僻壤,自此家道中落。子孙后代不但失去了功名前程,也逐渐断了进取之心。往前数三代,连个秀才都没考上。早年还有几个子弟勉强进过县学,结果屡试不第,最后灰心丧气地回乡耕田。再后来,家中长辈便觉得,寒窗苦读十几年,不如一把锄头实在。孩子刚会走路,就被拉去田里帮忙拔草。识字的书本早早就被垫了桌脚,或是用来包咸菜。后来大家就觉得,读书没啥用,干脆都不念了。:()扮猪吃虎?冲喜后病弱首辅折腰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