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悠南抵达九寨沟景区的时候,已经接到了系统的打卡任务。
这又是一个类似于杭州西湖打卡的步行任务,要在景区里步行超过2万步。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但在九寨沟完成这个任务倒也不难。
很多没。。。
离开广西时,天边刚泛起晨光。喀斯特山峦的轮廓在晨曦中若隐若现,稻田上还浮着一层薄雾,仿佛一幅尚未干透的水墨画。
“真舍不得走。”徐莉雅站在村口,回头望着那座古老的壮族民居,“感觉这里的一切都还留在心里。”
“我们还会回来的。”景超怡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文化传播这条路,才刚刚开始。”
两人背着行囊,沿着蜿蜒的小路缓缓前行。系统界面自动刷新,新的任务推荐跳了出来:
【推荐任务】:前往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参与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保护与推广;
【推荐任务】:探访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协助彝族火把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推荐任务】:深入海南五指山市,协助黎族织锦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这次去哪儿?”徐莉雅凑过来问。
景超怡扫了一眼任务内容,目光停在了第一项:“去贵州吧。”
“苗族银饰?”徐莉雅眼睛一亮,“那可是中国最精美的民族银饰之一,不仅工艺复杂,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
“是啊。”景超怡点头,“而且这个任务不仅仅是记录技艺,还要帮助当地人建立可持续的传承机制,让这门手艺真正延续下去。”
从广西出发,他们先坐汽车到南宁,再搭乘飞机前往贵阳,最后换乘长途汽车深入黔东南腹地。随着地形逐渐由喀斯特地貌转为层叠的梯田与深山密林,空气也变得湿润而清新,沿途的吊脚楼与苗寨在山间若隐若现,宛如世外桃源。
抵达目的地后,迎接他们的是一位年近六十的苗族老匠人??阿吉。
“欢迎你们来到黔东南。”他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说道,“我是这里的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也是非遗项目负责人。”
“辛苦你了。”景超怡礼貌地回应,“我们这次的任务是协助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保护与推广,希望能帮上忙。”
“太好了。”阿吉露出笑容,“我们的银饰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由于现代工业制品的冲击,愿意学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传统工艺也濒临失传。”
当晚,他们在一间传统的苗族吊脚楼旁住下。这是一栋木质结构的老屋,墙上挂着几件古老的银饰,角落里摆放着几台锻造工具和银料。
“这些银饰真的太美了。”徐莉雅轻声说,“每一个细节都像是在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是啊。”景超怡点点头,“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记录工艺流程,更要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意义。”
第二天一早,他们便开始了工作。吊脚楼内,一台台锻造台整齐排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金属与炭火气息。
“这是‘龙凤穿花’纹样。”阿吉一边锻造一边解释,“是我们苗族最常用的银饰图案之一,象征爱情与幸福。”
“我们可以从基础技法教起。”景超怡翻看学员的笔记,“比如如何掌握熔炼、錾刻、焊接等基本工艺。”
“我可以帮忙整理教学资料。”徐莉雅说,“还可以拍摄视频,让更多人了解苗族银饰的魅力。”
接下来的日子里,景超怡和徐莉雅一边学习苗族银饰的基本技法,一边协助阿吉制定教学计划。他们将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初级为基本锻造与图案记忆,中级为工艺流程与细节处理,高级则涉及文化寓意与艺术创新。
“每种图案都有特定的意义。”阿吉指着一件银饰说道,“比如‘蝴蝶妈妈’象征生命起源,‘百鸟朝凤’代表吉祥。”
“这些知识必须融入教学中。”景超怡认真记录道,“否则,孩子们只会模仿,不会理解。”
与此同时,徐莉雅也开始在直播间分享苗族银饰的制作过程。她不仅展示了不同风格的银饰,还采访了几位老匠人,记录下他们对技艺的坚守与热爱。
“主播,你们这是要做文化保护吗?”有网友留言。
“算是吧。”徐莉雅笑着回答,“我们只是希望更多人知道,在这片土地上,还有这么美的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