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随时可以上班呀?怎么了?”我眉头一皱。
“那你昨晚去孔总监家,怎么没--”
林婉回到办公室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城市街道上的霓虹灯在夜色中闪烁,像是一群孤独的守望者,在喧嚣与寂静之间徘徊。
她脱下外套,疲惫地靠在椅背上,闭上眼,试图让紧绷的神经稍微松弛下来。但脑海中却不断浮现小宁苍白的脸、林晓第一次主动开口时颤抖的声音,还有那些家长在“亲子共感体验营”里泪流满面的模样。
她的手机再次震动起来。
是小吴的消息:“林姐,刚刚收到一封匿名邮件,内容有点奇怪。”
林婉睁开眼,点开对话框,看到一段简短却令人不安的文字:
>“你们所谓的‘心灵灯塔’,不过是把孩子的伤口当故事讲给别人听。别以为你们能拯救谁,你们只是在消费痛苦。”
她的心猛地一沉。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收到类似的质疑和攻击了。随着“心灵灯塔计划”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也有越来越多的质疑声??有人认为心理干预是伪科学,有人指责他们煽情作秀,甚至有极端观点认为他们在破坏家庭教育权威。
但她从未真正被这些声音击倒过。
因为她在每一个孩子的眼神里、每一滴眼泪中,都看到了真实的改变。
她回了小吴一条:“保存好邮件,我会处理。”
放下手机,她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灯,心中却泛起一丝久违的动摇。
**真的能救每一个人吗?**
这个问题,她曾在无数个深夜问过自己。尤其是在面对那些拒绝沟通、封闭自我的孩子时;在听到某个学生因情绪崩溃而选择轻生时;在看到某些家庭明明有机会修复关系,却依然固执地走向破裂时……
她也曾怀疑过自己的意义。
但她更清楚,如果连她都放弃了,那么这些孩子,就真的没有地方可以去了。
第二天上午,林婉召集团队成员开了一个临时会议。
“最近外界对我们有一些负面评价。”她开门见山地说,“我知道大家心里都不好受。但我们不能因此停下脚步。”
她扫视一圈,语气坚定:“我们的目标从来都不是赢得所有人的认可,而是尽可能帮助到每一个需要我们的人。”
小吴点头:“可是有些家长还是不愿意配合,觉得我们是在干涉他们的家事。”
林婉轻轻叹了口气:“这不是家事,这是生命的事。”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做一件事??建立‘真实案例档案库’,记录每一位来访者的成长轨迹,同时保留他们的隐私信息。我们要用事实说话,而不是情绪。”
会议室里一片安静。
“这不是为了证明我们多伟大。”林婉缓缓道,“而是为了让更多的家长明白,他们的孩子不是叛逆、不是不懂事,而是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挣扎。”
几天后,“心灵灯塔计划”官网上悄然上线了一个新栏目:【他们说】。
里面收录了几位青少年的真实经历分享,每一篇都经过本人授权,并由专业编辑整理润色。文章中没有夸张的情绪渲染,只有平实的语言,讲述一个个曾濒临崩溃的灵魂如何一点点找回自我。
其中有一篇,是林晓写的。
她写道:
>“我曾经以为,只要成绩好,爸妈就会爱我。可后来我发现,他们只在乎分数,不在乎我这个人。直到林婉姐出现,我才明白,原来我可以为自己活一次。”
>
>“我不再逼自己成为第一名了,我开始学画画,也开始试着跟同学聊天。虽然我还是会难过,还是会害怕失败,但至少,我知道有人愿意听我说话。”
>
>“谢谢你,林婉姐。你让我相信,我值得被爱。”
这篇文章发布后的第一天,后台就收到了上百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