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他想着这些时,亲兵匆匆上来,告诉他监军使司马芳来了,还有一直坐镇后方土城关的兵部尚书孔?也来了,说要见他,有急事。
赵立宽匆匆走下城头,不敢耽搁,这两个人一起来肯定不是什么小事!
等他到城北的公房时,两人已在等候,连手边的茶水也没动一下。
见他来连起身招呼。
见面礼毕后,孔?掏出从怀里掏出一份信双手递给他:“陛下秘信,要求招讨使请启,请查火印。”
赵立宽终于明白孔?为什么要叫上监军使,是做个见证,让天子的监军看清楚他没擅自开封。
他也有些懵,皇帝给他的信!
连接过检查后对司马芳道:“火印完好,尚未开封。”
“明了。”司马芳点头确认后与孔?一起背过身去。
他拆开快速看了一遍,差点被气笑了。
随后收起迷信,让亲兵款待两人,也没跟他们透露书信中说的是什么。
再次回到城头,看着城外咄咄逼人彻地连天的叛军营寨,他不明白朝廷里的衮衮诸公为什么会觉得不打仗能解决这种层级的冲突。
难道真像那位导师说的那样,大老粗里出能让,知识分子书读多了容易软弱短视吗?
敌人可不会跟他们讲仁义道德那种约束自己的东西。
软弱只会换来轻视和得寸进尺。
很多时候战争就是比谁更能忍耐,更能承受痛苦。
的确,这场仗意味着无数人的死伤,数不清的钱粮消耗,许多大周百姓的生活质量下降。
可他们痛苦,叛军同样痛苦。
越是艰难的时候,越考验百姓和国家的毅力,如果这时候让步,之前的所有努力牺牲付之东流不说,还必将遗害百年。
想着他二话不说,回到自己的卧室,准备给皇帝写回信,表明他的意见。
提前笔来忽然感觉千钧重,又放下了。
秋凉涌入屋内,背后也一阵发凉。
自己一旦写了,就是一只脚踩入泥泞,再也拔不出来。
他如果现在抽身,不但没有过,还有功。
他打下梅州,消灭三万叛军,又守住安州,击败数次叛军反攻,功劳已经足够大了。
此时只要他也上疏同意不再打下去,不但没有任何过错,还有功劳,又能及时抽身。
至于受苦受难的西南百姓,爱谁管谁管,她无论回京城还是宣州,都能安稳快活,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
如果坚定自己打下去的意见,皇帝同意,所有的重担都会落在他身上,万一打不好。。。。。。可能会成为替罪羊,下场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