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真步入酒店会议室,这是今天的第二个专访。做完了,她就和吴屿一起回广州了。
Vivian是《M》的资深编辑,提问犀利,最喜欢挖掘其他媒体问不出的故事。
她微笑提问:“红茶可以吗?”桌上是一套温柔精致的Wedgwood杜鹃茶具。
向真也微笑点头,手却不自觉地收紧,她没想到,对自己这么个小设计师,对方都做了功课。
知道她留过学,很少谈英国,却选了英式茶具,这一套有备而来的氛围,让她一下警觉了几分。
开场提问果然就很犀利:“山雨系列是个多段转折的故事,有很明显的个人哲学色彩。但如果一定要你选一件衣服——你觉得哪件最能代表你自己?”
向真心里一跳,这可不是常见开场问题。她已经讲过无数次灵感来源,准备的内容也都在“系列整体理念”的维度里,而不是这类直逼身份认同的精准拷问。
但她还是稳住了:“你问一个人最喜欢什么样的自己,那我只能说——我喜欢我的来时路,也喜欢我未来的可能性,但此时此刻,肯定最喜欢现在的自己,专注当下就好。所以,如果要选,我选那条浪漫的针织裙吧,巴洛克珍珠那一条。”
她特意用了平缓而坚定的语气,藏起气口,把自己包进一个“此刻的理性”中。
Vivian眼睛一亮:“那条裙子非常特别,愿意透露一下背后的设计故事吗?”
向真点头,但把话题牢牢拉回工艺层面。她讲述黔南采风的经历、榕树纹的灵感、深圳针织实验室对新工艺的探索尝试……一环扣一环,精心维持专业与距离的平衡。
Vivian不依不饶:“黔南对你好像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灵感福地,很多印花都来源于那。你去年的商业设计里,也有黔南蓝染的影子。能不能讲点黔南的故事?”
她没有马上接招,而是从依山居吴槿的纺织和植物染、毛伯的竹编讲起,娓娓道来小微工坊的“传承与创新”,让话题停留在“行业”和“他人”上。
这种问题就想挖出她的个人情感经历,那不可能。
她甚至主动抛出一点示好:“其实这些都要感谢齐昕园,她当年的专题让我对黔南一见钟情。高质量的纸媒内容,仍然是许多创作者发现世界的重要起点。”
这是她安排好的一颗“回礼”。语气轻巧,礼貌,又给纸媒带了高帽。
Vivian被这一番赞美化解,也不再强行推进。后面问题还算中规中矩。
在结束时,她问了向真明年是否会继续参加时装周。
向真表示山雨系列其实是她这三年的积累,可能下次时装周还需要一点沉淀时间。
彼此都知道这是句客气话,对中小品牌而言,时装周成本高,转化率不确定,她已经获得一些商业成功,还来做秀场发布,相当于重金来做品牌广告,但这个投入,恐怕没办法每年一次,两年一次也许是个合理周期。
到了最后,Vivian仍忍不住再次进击:“你觉得,英国留学带给你什么?”
向真微笑着听完,心却是一瞬缩紧。她努力组织语言:“认识自己,和重塑自己的机会。不是想美化苦难,但人真的要撞一下南墙,才知道自己的限度在哪里,愿意为梦想付出到什么程度。”
她说得抽象,足够高位。可Vivian还想推进:“那,方便分享一下,你是遇到哪些困难吗?”
向真眼珠一转,只能再给出些话题:“退学的学生大骂母校,好像显得太狭隘了。我只能说,圣马丁并不适合每个人。白月光嘛,留在幻想里最美。”
这句话一出,她心里叹了一口气。这场攻防,终于快结束了,Vivian没有赢,但是她也给出了自己没想到的一些内容。
Vivian也一笑,就此停住。新锐设计师首谈退学,也算可以赚点眼球。
深度采访结束,Vivian又请向真配合录了段快问快答小视频。
这种网络素材,向真最知道怎么安全地给点梗,回答起来游刃有余。
可就在最后,“最讨厌的食物?”她下意识脱口:“燕窝……”
话音未落就反应过来,硬生生收住,笑着补上:“对不起,油腻的都不行。”
结束后,Vivian送她出来,她才开口请求对方把那段剪一下,对方笑道:“没问题,你好谨慎。”
向真耸耸肩:“也不是啦,当时确实脑子短路了,你懂的,时装周太累,被家里逼着补身体,就有点小烦躁。”
电梯门一合上,她的脸立刻垮掉,咬牙切齿。
怎么会说漏嘴?
都怪吴屿。要不是他最近每天早晚逼她喝燕窝,她怎么会神经兮兮、条件反射一样说出这个?
她已经绷了一个多小时,努力控制场面和节奏,却败在了最后这个蠢问题上,真是气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