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条例,有啊。可工人们都不执行,有什么办法。不但不执行条例,地面还满是垃圾,烟头到处都是。
对,喀山第四电子厂的车间里,工人叼着烟干活。
时间长了,吉尔特斯基自己进车间也不管那些规章制度,有事直接就冲进车间大吼:
“伊万!不许在墙角尿尿!“伊万!把酒瓶子放起来!”
“在换生产不同型号的计算机时,工人会配用不同的生产手册,在他的步骤,上游来了半成品之后他要安装什么、这些零件怎么才算安装到位,都会写在一页纸上。这就是我们工人的流水线手册。”
讲解员给吉尔特斯基看本由七八页厚纸板订成的手册,要生产什么型号的计算机,就翻到那一页。
吉尔特斯基进入车间后,光是干净的地板就让他感慨了很久。
地板都一尘不染,工作台上那就更是如此。
吉尔特斯基:“如何让工人遵守规章制度?”
讲解员:“告诉他们,确认他们每一个人都了解到了,就行了。”
吉尔特斯基:“可如果他们不遵守呢?”
讲解员:“罚款,或扣整个车间的绩效。这取决于不遵守的行为是可以追溯到一一个人还是只能追溯到车间。其实扣绩效并不是终极手段,产品下线之后在检测车间的表现才是决定性的。”
吉尔特斯基在组装厂的测试车间,看到的是几道测试工序:开机测试;全功率运行测试;震动测试;跌落测试。与吉尔特斯基之前的想象不同的是,从生产线下来的每一台计算机都要在这里测试一
次,而不是抽检。
讲解员:“因为这里下线的都已经是设计定型并且很成熟的产品,基本测试过了就没问题。
吉尔特斯基:“我在组装线看到是20个员工,在这里的测试生产线居然有15个人。”
讲解员:“测试是整个生产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掐指一算,即使检测线有15个人,这个车间的编制仍然比喀山的车间人数少得多。整个工厂有6个这样的车间,总员工数和只有2个车间的喀山差不多。可是,杭州的这个工厂车间一年制造8万台计
算机,喀山2500台。
生产质量。。。。那就更别比了。
“我想看看给计算机安装散热片的工序。”
讲解员:“这是望远镜。”
组装厂没有因为苏联人来参观而停工,让他们在车间内的过道走一个来回就已经不错了,生产线上工作的员工身边是不站人的,会干扰工作。
在车间过道走过之后吉尔特斯基几个人就出来,上半层楼透过窗户看车间的状况。吉尔特斯基从望远镜里看到的是安装散热片的工人,上一个工序把CPU焊进主板,他的工作是把散热片粘在CPU背部。
现在生产线的型号的CPU是iX300,还不用散热风扇,但是iX400要风扇吹了,要不然全功率运行的时候温度太高。
吉尔特斯基盯了好几分钟。工人从上游拖过来一只机箱,埋头在机箱里鼓捣几下,然后把机箱推向下一个工人。
每次动作不是完全一样,但是有90%的相似度。
这和喀山的工人看上去也差不多。。。
的。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联想的计算机下线之后测试合格率95%以上,。。。喀山合格率是10%。只不过喀山生产的计算机卖出去之后,10台里面最多能挑出一两台不需用户做任何自修自补就没毛病
这一届工人不行。。不不不,可能是这一届苏联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