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章云烽的问题,孟公公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他朝章云烽淡然一摆手:“小侯爷莫急,我与您细细说来。”
章云烽心道真是奇了,自己大晚上的被一张纸条骗到了后花园里,本以为能得到什么重要的线索,结果现在要开始听自己爹伟岸的人生故事了?
他心里这么吐槽着,脸上却不动声色,微微一点头:“你说。”
顿了顿,他还是有点着急,补了一句:“挑重点的说。”
孟公公笑了笑:“那一战结束之后,大将军可能是感觉打仗比呆在京城里,跟一群文官吵架有意思多了,就留在北疆,不想回来了。”
“大将军写了封折子,连带着战报一起,让人送到京城去了。朝中文官知道后,都说不太合适,王家的那位宰相更是坐不住,直接上了一封长折子,明里暗里都在说大将军这先斩后奏的行为,简直没把先帝放在眼里,这就是赤裸裸的不尊君。”
“这顶大帽子扣下来,谁都不敢再替大将军说话,好在先帝仁厚,又是看着大将军长大的,看到折子后也没多生气,在早朝上笑了笑,说大将军一个少年人,觉得北疆好玩罢了,能有什么弯弯绕绕的心思,就干脆给大将军封了个副将之位,让他在北疆好好打仗了。”
“但大将军当时去北疆时,是从京中带了一百精兵走的,一仗打完,那些精兵还剩了约莫七八十人,先帝就下旨,让大将军先把这些人带回京中,顺道在京中给大将军办个封将宴,再回北疆。”
“大将军就回京了。”
说到这里,孟公公停了一下,脸上的笑意也渐渐消失了,露出一种很凝重的神情。
章云烽听孟公公这么说,就知道章不观回京容易,想要再走,怕是经历了一番波折的。
他顺着当下京中局势,往前想了想,又回忆了一下章不观开始带兵打仗的年纪,差不多猜到当年发生了什么:“赶上坏事了?”
孟公公点了点头:“大将军回京后,他京中的好友们想着他以后到了北疆,山高路远,劳于战争,就很难再聚了,一行人就劝大将军在京中多呆一段时日。先帝也劝他说,现在辉襄城已经拿回来了,北疆暂定,又到了年末,何不留在京中,过完年再走。”
“大将军想着也有道理,先帝都已经给自己封了北疆副将之位了,到嘴的鸭子也不会飞了,留一留也不会有什么大变数,就留在京中过了年。”
提到过年,接下来的事情,章云烽就知道了。
先帝就是在过完年后,突然中风,而后不到两月,就驾崩了的。
而且先帝这事儿发生得毫无预兆,他那时才四十出头的年纪,又一直没什么病痛,每个太医都说他有长寿之相,所以他也一直没立储君。
但先帝一病不起之后,立储之事就被朝中众人火速提上了日程。
先帝那时病得严重,意识不清醒,话也说不清楚,立储一事,几乎完全是在当时一手遮天的王宰相的主导下进行的。
其实这事儿本该与章不观没什么关系。
毕竟他原先虽然背着一个镇北侯世子的名头,但只是京中一闲散公子哥,在先帝的授意下,在朝中当个不重要的小武官,每日点点卯,上上朝,喊喊万岁罢了,没什么实权。
而他现在虽被封了将军,但到底只是一个副将,而且当时章不观的父亲也还在世,如果他当时在北疆,那京中夺权闹得再厉害,也犯不上章不观来插手。
但坏就坏在,当时章不观在京中。
先帝时还没有开始抑制武官势力,加上当时朝中还有很多跟着先帝一起打天下的武官后人,所以武将一派虽有式微之相,却还是有一些话语权的。
而章不观作为镇北侯世子、先帝刚封的将军,又身在权力争夺中心的京城,不管他愿不愿意,既然在京中,那就先别走了,先把立储这事儿定下来再走吧。
章云烽低声道:“所以我爹插手了立储?”
孟公公闭了闭眼,长叹了一口气,点了点头:“当时朝中不管文臣还是武官,每个人都希望他站个队,大将军自己拿不定主意,写信去北疆问老将军。”
“但老将军当时年纪大了,辉襄城一战伤得也重,见大将军是有撑起北疆的本事的,有心退下来,让大将军顶事儿了。他虽不赞成大将军掺和立储一事,但当时京中局势实在复杂,就让大将军自己做决定了。”
章云烽:“既然如此,我爹当时帮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