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长兄明显含蓄些许,更为沉静。
顶着一张古板的脸,却用那双尚且青涩的眸子看着她,目光不似大人那般沉寂,又不似林昭明那般过于直白,介于二者之间,既有男人的稳重,又不失少年气。
徐可心抚着手腕,抬眸看着面前的青年,第一次意识到这人比她年少。
她迟迟不回应,对方不仅未催促,反而沉默地站在那里,一副任她差遣的模样,见她看过来,眼皮缓慢下阖,遮住眸中情绪。
徐可心过去一直怕他们兄弟二人,认为他们太过年轻,行事但凭己心没有章法,眼下他们接连上门,主动提出让她差遣,她又忽觉,这两人于她而言好似并非只是麻烦。
只要利用得当,便是得力的仆役。
林昭明方入朝为官,行事欠妥,显然不及林长公子这把刀更为趁手。
徐可心不知晓林怀瑾为何愿意主动顶替林昭明的位置,但左右此事于她来说有利无害,她也没有拒绝的道理。
思及此,徐可心的身子不自觉放松,她单手托脸,斜倚着身子,淡淡看了男人一眼,轻声道,“妾身知晓长公子在意夫人,如今二少爷因妾身被调职,妾身也觉心口阵痛,惶惶难安,往后不会再寻他做事。”
说到此处,她扶着桌案站起身,俯身对男人微微行礼,低垂眉眼,“没有二少爷相助,今后妾身只能劳烦长公子了。”
她的声音很轻,算不得重,但语气格外生疏,透着几分冷漠的意味,可饶是如此,男人依旧面色不变,只不冷不淡地嗯了一声。
他方要说什么,一个丫鬟忽得走进,不似旁的下人垂着眉眼,这人进来后,目光有意无意地落在男人身上。
林怀瑾看了她一眼,话锋一转,温声道,“书已送到,姨娘若有不解之处,可前去城南的玉灵书院,那里的夫子学识渊博,收徒不拘一格,崇尚有教无类,只要求学者真心求问,夫子也会耐心解惑。”
林怀瑾说完,未再多语,同她行礼后,离了听雨阁。
玉灵书院……
徐可心望着男人的背影,在心中默默记下这个地方。
丫鬟本站在一旁,见男人走了,主动上前,说帮姨娘收拾书卷。
徐可心微微颔首,捡起一本诗集翻开,想着将诗集上的名字尽数记下后,再去玉灵书院寻他。
诗集涉及人员过多,难以一一理清,她垂头写了数日,才堪堪梳理大半。
她刚知晓林昭明被调职时,还想同男人提起此事,但恰巧这几日大人政务繁忙,一直留在宫中。
见不到大人,她反反复复思索林怀瑾那日的话,又打消了念头。
毕竟林昭明因她被调职,若她再提起此事,不仅不会令林昭明官复原职,反而会害了他。
徐可心紧抿着唇,疑心大人吃味,才将林昭明调职,可仔细思索一二,又觉太过荒谬,毕竟大人素来公私分明,没道理因后宅之事迁怒林昭明。
徐可心横竖怎么想,都不明白这人究竟出于何种考虑,才将林昭明调职。
这日晚膳时,一个小厮端着食盒进来,对方模样清秀,好似还未弱冠。
她正一一记下名字时,小厮放下食盒后,站在她身旁良久未动,徐可心终于察觉到异样,抬眸看了过去。
四目对视,小厮轻轻唤了一声姨娘。
见四下无人,小厮从袖中拿出一封信,交到她手中,小声道,“姨娘,有人托我送信给你。”
徐可心拿笔的手一顿,闻言放下笔,接过信,拆开后却见落笔人是三姨娘。
信上说,李三自从被革去官职后,在李家备受冷落,鲜少有人前来拜访,不过有一官员时常上门,听说是前年新上任的吏部侍郎赵大人。
信的末尾,三姨娘又说自己如今身处李府,托徐可心照顾送信的小厮,给他一个清闲的虚职。
徐可心阖上信,抬眸看向站在一旁的小厮,忽得发觉,此人正是过去三姨娘院中的下人。
徐可心收了信,问清这人如今在何处做事,随后命人前去要人。
她如今在府中地位今非昔比,未费什么力气,就将人要了过来。
大人这几日一直未回府,若在往日,她总应惦念一二,可眼下忙于梳理官员姓名,她不自觉忘记派人前去问询一二。
整整写了几天几夜,她才彻底记下一份完整的官员名单,很快就要收尾。
她写得投入,未留意身旁的动静,听到门外的脚步声,也只以为来往之人是院中的丫鬟,等到一只手臂撑在她身侧,熟悉的冷香从身后袭近将她彻底包围时,徐可心写字的手才骤然一顿。
若旁人深夜前来,丫鬟们总要提醒一二,说何人上门拜访。
霎时知晓站在她身后的人的身份,徐可心盯着面前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