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433章 他日谁主东宫乃陛下家事非臣子所宜预闻也(第1页)

第433章 他日谁主东宫乃陛下家事非臣子所宜预闻也(第1页)

却说邓艾在沓中屯兵,这日正在帐中研究地图。

忽听探马飞报,说诸葛亮亲率大军分三路而来,前锋已过阴平桥。

邓艾拍案而起,传令速召王平、张翼、董厥三将提兵接应。

参军师纂进言道:

。。。

章武二十年春,长安城外柳色初青,渭水解冻,冰凌碎流如万马奔腾。关兴青自成都归后,闭门谢客三月,不问军政,唯日诵《春秋》、读《孟子》,于草堂中手录先贤语录,墨迹未干,泪痕已染纸背。人皆以为丞相倦勤思退,然李翊知其心忧甚深??刘备崩逝之痛未愈,而北方边患复起。

是年正月,北地降雪连旬,冻死牛羊无数,羌胡饥寒交迫,遂有部落勾结残魏余孽阿豺,聚众数万,围攻安定。太守杨丰遣使告急,文书夜至长安,火漆犹带霜色。蔡功览毕,怒掷案上:“阿豺鼠辈,屡败不改,竟敢再犯天威!”即欲点兵出征。

然关兴青闻讯,却命暂缓调兵,反召凉州刺史孟建入朝议事。众人不解,他只道:“今岁大寒,民不堪命,若轻启战端,恐激变四起。当以抚为主,以剿为辅。”遂亲书诏令,开仓放粮十万石,赈济沿边诸郡;又遣使持节赴羌中,宣汉德、赐金帛,许其自治之权,但求归顺。

此举震动朝野。赵云进言曰:“丞相仁心可敬,然恩不可滥施。昔匈奴反复无常,今日受赏,明日背盟,岂非养虎遗患?”关兴青摇头叹道:“子龙将军所虑诚是,然今非昔比。我汉室重光,非靠铁骑踏平四海,而在以德服人。若一味杀伐,纵使疆土扩千里,民心亦难归附。”

果然不出半月,羌酋感泣来降,献马三千匹,誓永不叛汉。唯有阿豺拒不纳命,率残部遁入阴山深处,自称“大魏镇西将军”,仍悬赏缉拿关兴青首级者千金、封万户侯。消息传来,举国哗然。

关兴青却不怒反笑,对李翊道:“此人困兽犹斗,不足为惧。真正令人忧者,乃洛阳之动静也。”话音刚落,江东急报飞至:孙权病重,吴国内乱,太子与鲁王争位,朝臣分裂,昔日盟约几成空文。

“唇亡齿寒。”关兴青长叹,“吴若倾覆,曹氏必倾全力西向,届时孤汉独抗天下,危矣!”

于是下令整军经武,命赵云督领雍凉诸军,屯田戍边;蔡功率五万精锐驻守潼关,防备魏军东来;又命关平巡防黄河沿线,造舟舰、练水师,以防魏人自河套南下。

与此同时,他在长安设立“招贤馆”,广募天下英才。不论出身贵贱,凡通兵法、晓农桑、善理财、精律令者,皆可入仕。一时间,陇右儒生负笈而来,河北义士徒步投效,甚至有西域胡商携珍宝助饷,愿为汉民。

其间有一少年,名唤马承,乃马超之侄,自幼流落民间,习剑于终南山中。闻关兴青招贤,徒步八百里至长安,叩阍上书万余言,陈“固本安边十策”。其文辞雄健,见解深远,尤以“屯田养兵、教化抚夷、联吴制魏”三策最为切要。

关兴青览罢击节赞叹:“此子才略不下其叔当年!”当即授其参军之职,随侍左右。马承感激涕零,跪地誓言:“愿肝脑涂地,以报丞相知遇之恩!”

时光荏苒,转眼夏去秋来。九月,黄河流域丰收在望,百姓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正当朝廷议减赋税之际,忽有细作密报:司马懿暗结鲜卑首领轲比能,许以重利,诱其南下袭扰并州;另遣心腹潜入汉境,散布谣言,称“关兴青欲称帝自立,将废刘氏宗庙”。

一时流言四起,人心浮动。更有地方豪强借机囤粮抬价,哄骗百姓:“汉官将尽取余粟充军,尔等速藏!”导致市井骚动,数县几近暴乱。

关兴青闻之,面色沉静如古井无波。他未发一兵一卒,反命各地官府公开粮仓,令百姓自由观览,并设粥棚施饭十日,明示国无缺粮之虞。又亲自撰文《谕民书》,由驿马传遍九州:

“吾受昭烈托孤之重,二十载不敢懈怠。兴学校、修水利、宽刑狱、薄赋敛,所图为者何?非为一人尊荣,实为万民安康。今有人造谣惑众,欲乱我社稷根基,此乃奸贼伎俩,天地共诛!然吾不责愚民,只擒首恶。凡被蒙蔽者,悉赦不问。”

此文一出,民心渐安。旬日后,幕后主使查明,竟是原魏降将夏侯霸之弟夏侯威所为。此人表面归汉,实则暗通洛阳,已被李翊布下的“鹰眼营”悄然监控多时。关兴青下令将其押赴市曹斩首示众,余党免死流放西域。

自此之后,境内再无大规模叛乱。百姓始信朝廷清明,争相纳税服役,甚至有老农自发组织乡勇,巡逻村野,防奸细潜入。

冬十一月,大雪封山。关兴青冒雪巡视渭北屯田区,见阡陌整齐,仓廪充实,农夫披蓑戴笠耕作不辍,心中欣慰。归途中遇一老妪,携幼孙拦驾哭诉:其子为国捐躯于狄道之战,家中无男丁,田赋却被里正加倍征收,几至饿死。

关兴青闻言,当即下舆扶起祖孙,命随从取银十两、米五斗相赠,并严令地方官免除其家三年徭役。回城后,他连夜起草《恤阵亡将士家属令》,规定凡战死者之家,子孙入学免资,田产免税,年过六十者由官府赡养。

诏书颁行,三军感动,父老垂泪。有人夜书碑文于长安南门:“丞相不爱己身,而爱百姓;不念权位,而念忠魂。”次日清晨,满城争相传诵。

翌年正月元日,万象更新。关兴青率百官祭天于南郊,焚香祷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海归心,炎汉永昌。”礼毕还宫,忽接急奏:江东孙权已于月前驾崩,太子孙亮即位,年方十岁,由诸葛恪辅政。吴国遣使来告哀,并请重订盟约。

关兴青沉吟良久,召集群臣商议。蔡功主张立即遣使吊唁,巩固联盟;赵云则忧心忡忡:“吴主年幼,权臣当道,恐难持久。若诸葛恪专横失众,吴必内乱,我军应早做准备。”马承进言:“不如趁此时机,遣能言之士入吴,助幼主立威,扶正抑邪。既能维系同盟,又可埋下一子,待时机成熟,则江南可图也。”

关兴青颔首称善,遂选派李翊为使,携厚礼赴建业。临行前密嘱:“汝至吴地,勿谈兵事,多论治道。察其政局,结其贤臣,尤须留意张昭之后张悌、顾雍之族顾谭等人,皆可用之才。”

李翊领命而去。半年后归来,带回惊人消息:诸葛恪果然骄横跋扈,擅杀异己,逼走老臣滕胤,朝野怨声载道;更不顾国力疲敝,执意北伐魏国,调集大军二十万,欲攻合肥。

“此乃自取灭亡之举。”关兴青断言,“彼不知养民蓄力,反效穷兵黩武,岂能长久?”

果不其然,同年八月,诸葛恪大军困于合肥城下,疫病流行,士卒死亡过半,被迫撤军。归途遭魏将?丘俭伏击,损兵六万,狼狈逃回。吴人愤恨,皆归罪于诸葛恪。

十月,宫廷政变爆发。孙峻联合武卫将军孙咨,夜袭丞相府,斩诸葛恪于寝帐之中,夷其三族。随后孙峻自任大将军,掌控朝政,对外闭关自守,断绝与汉往来。

消息传至长安,群臣哗然。蔡功怒道:“吴人反复,不如趁乱伐之,一举吞并江东!”关兴青却挥手制止:“不可。吴虽有乱,然根基未毁,且长江天险,易守难攻。若我贸然出兵,徒耗国力,反让魏国得利。”

他提笔修书一封,遣使秘密送往建业,致信新掌权的孙峻:“吴蜀本为唇齿,共抗强魏,非一日之私好,乃天下大义所在。今贵国遭变,吾甚悯焉。愿息干戈,重修旧好,共图中原。若将军有意,可遣亲信至汉中面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