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帝秦设计师 > 第82章 传教于西(第1页)

第82章 传教于西(第1页)

听到翻译转述过来的话,王陵笑道:“大王误会了,此‘出山’并非指李念公子在辅佐皇帝陛下前居于山中,而是指李念公子学问大成,正式任职辅佐于皇帝陛下。”

“出山”一词可追溯于《晋书。谢安传》,是一个本。。。

咸阳宫的灯火彻夜未熄,仿佛与天边将明未明的晨曦争辉。李念立于宣政殿外长阶之上,风自渭水而来,带着初冬的寒意拂过衣襟。他手中握着一卷尚未呈上的奏章??《关于设立“史官独立制”的建议书》。这是他在赵高案后反复思虑数月而成的心血,亦是他为大秦制度再筑一道防火墙的最后尝试。

昨夜,他又一次翻阅了那批从赵高“黑册”中抢救出的残简。其中一段记载令他彻骨生寒:某位早已病逝的老臣,竟被赵高伪造通敌书信,借此要挟其子为其效命十余年。而更令人惊骇的是,这些构陷之辞,竟曾出现在当年的官方起居注中,若非影卫暗中截获副本,真相或将永远湮灭于史册之间。

“历史一旦被篡改,正义便无处安放。”李念低声自语,“若连过去都能被随意涂抹,又何谈以史为鉴?”

他深知,赵高虽已伏诛,但权力对记忆的操控从未停止。始皇晚年渐趋刚愎,常因一言不合便命史官删改记录;某些近臣亦开始悄悄打听起居注内容,意图预知天子喜怒。长此以往,史官恐将沦为权贵粉饰太平的笔奴。

踏入殿门时,始皇正倚坐龙榻,手抚竹简,神情略显疲惫。岁月终究未饶过这位千古一帝??两鬓染霜,眼角深纹如刀刻,唯有双目依旧锐利如鹰。

“卿又来得早。”始皇抬眼,声音低沉却不失威严,“可是又有新策?”

李念躬身行礼:“陛下,臣请立‘独立史官’之制。”

“哦?”始皇眉梢微动,“说来听听。”

“臣以为,国之存亡,不仅系于法令兵戈,更在于能否真实记述过往。今史官隶属太史令,受命于廷尉与中书,易受干预。若有奸佞掌权,便可令史官隐恶扬善、颠倒黑白,使后人难辨真伪。故臣请设‘直笔院’,选德才兼备者充任史官,三年一任,非谋逆大罪不得罢免;其所撰《实录》,须密封三份:一份藏于地下档案馆,一份存于太庙石匮,一份交由清廉观察使轮值审阅,十年方启。期间任何人不得查阅或修改。”

始皇沉默良久,指尖轻叩案几。

“你这是要让朕的一言一行,都被后人评说?”

“正是。”李念坦然直视,“唯有如此,帝王才不敢妄为,百官才不敢欺瞒。所谓‘千秋功罪,自有公论’,若连记录都失真,则天下终将陷入虚妄。”

殿内寂静片刻,忽闻一声轻笑。

“好一个‘直笔院’!”始皇缓缓起身,踱至窗前,“李念啊,你总是在朕最不愿听的时候,说出最该听的话。朕可以允你所请……但有一个条件。”

“陛下请讲。”

“第一任‘直笔史官’,必须由你亲自担任。”

李念心头一震,欲推辞,却被始皇抬手止住。

“莫要说你不擅文墨。你在《国民读本》中写‘民为邦本’四字,震动学林;你主持修订《刑典补遗》,条理分明,铁证如山。更重要的是??”始皇目光炯炯,“你是唯一一个敢当面指出朕过错的人。十年前你说‘焚书坑儒太过’,朕当时震怒,如今想来,确有偏激之处。若那时有直笔史官在侧,或许不会酿成那样的遗憾。”

李念默然良久,终俯首应诺:“臣……谨受命。”

诏令既下,“直笔院”正式成立。首批遴选九名史官,皆出自太学经术科最优等生,且需经三轮匿名考核与公众评议。李念亲定《史官守则》七条,首条即为:“不虚美,不隐恶,据事直书,虽触讳亦不避。”

与此同时,民间舆论之势愈盛。《秦声报》接连刊发系列文章,揭露陇西郡守纵容豪族侵占水利设施,导致三县农田干涸。文章附图详尽,甚至绘制了水渠走向与闸门位置,引得科学院派出水利专家实地勘察,证实属实。该郡守被革职查办,成为首位因报纸曝光而落马的封疆大吏。

更有甚者,南郡一名十五岁少年,仿照“民意亭”投书格式,在自家村口树起一块木牌,题曰“乡议榜”,鼓励村民写下对里正的不满。短短半月,木牌上贴满纸条:“里正之子强娶民女”“赋税多收三石”“修桥银两去向不明”。消息传开,周边村落纷纷效仿,竟形成一股草根监督潮流。

朝廷起初警惕,有人奏称“庶民聚议,恐生骚乱”。李念却力主宽容:“昔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今百姓愿以文字诉冤,而非持械暴动,正是教化之功。不如顺势引导,将其纳入‘民意亭’体系,给予正式反馈机制。”

始皇采纳其议,下令将“乡议榜”纳入地方治理体系,每月由县丞亲赴各村收取意见,并在集市公开答复。此举一出,民心大悦,连偏远蛮夷之地也开始主动请求设立此类议政点。

然而,风暴总在平静之下酝酿。

春末,西域驼队终于抵达阳关。那位手持预言竹简的老者,名为康和,原是周室旧史之后,因避战乱西迁百年,世代守护一部《春秋别录》,记载历代王朝兴衰之律。他此次东归,正是感应到东方有“新政气象”,欲献书于明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