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很快就不再满足于大洋洲和南洋,东洋,天竺等地,而是向东前往更遥远的新大陆,向西则远赴波斯和昆仑洲,乃至沿着非洲的海岸线南下再北上,前往另一片文明之地,即欧罗巴。
地中海
历经数载漫长的海上航行,朱棣的船队终于抵达此处。
原本这趟旅程无需耗时如此之久,但在穿越天竺所在的西洋,抵达波斯之后,朱棣曾与妻子徐妙云、儿子朱高炽商议,一度萌生了在波斯定居的念头。
尽管朱允?的圣旨是将他贬谪至欧罗巴,但实际上,这里早已远离大明,与朝廷的联系也已中断多时。
大明朝廷也不可能再干涉他们究竟去了何处。就此登陆上岸,从此不再远途航行,而是安居乐业,似乎也并无不妥。
加之随行船员们在长时间的海上漂泊后,早已疲惫不堪,对继续航行心生厌倦,朱棣担心强行下令可能会激起兵变,因此同意上岸,在海边寻了一处地方聚居。
由于他们手中掌握着火枪,船上更是配备着大炮,所以这一带的国家对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礼貌”,主动向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淡水。
虽说此地的自然环境相对大明而言略显恶劣,但依靠当地国家的供给,他们的生活也过得还算不错。
威名越来越大之后,日子也越过越好。
直到后来,郑和的船队抵达,并与他们意外相遇。
当得知大明正在加速海外扩张的步伐后,朱棣和朱高炽内心深处的雄心壮志再次被点燃。
郑和能够率领船队环航全球,他们没理由到不了欧罗巴。
更何况,波斯与欧罗巴本就相距不远,陆路相通,这里早已流传着许多关于欧罗巴的消息,令人心驰神往。
当然,他们不可能选择陆路前往,仍然要走海路。
尽管陆路看似更近,却无法承载大量的物资,这对于一支庞大的队伍而言是致命的短板。
郑和离开后,朱棣毅然决定重新启程。
一方面,经过仔细分析和判断,他们认为欧罗巴更为繁华富庶,也应该更适合居住。
那里不仅商业贸易活跃,文化也更具吸引力,无疑是比波斯更好的落脚点。
另一方面,朱棣一行毕竟是获罪被贬。
如果他们滞留在波斯,而非按旨前往欧罗巴,那么随着大明船队日益频繁地出海,他们的行踪迟早会被朝廷发现,这无疑是罪上加罪,后果不堪设想。
这几年来,朱棣率领的数百兵马,已经与波斯附近几个国家的军队进行过数次“亲切而友好”的较量。
在亲身体验过大明军队的火枪火炮的强大威力后,这些“爱好和平”的国家和部落,都对大明的人马都表现出了极度友好的态度。
当得知朱棣他们即将离开时,这些部落和国家更是敲锣打鼓地相送,甚至将各种珍贵的物资装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作为饯别的馈赠。
就这样,凭借着这些充足的补给,朱棣和朱高炽父子再次扬帆起航。
他们沿着“昆仑洲”非洲的海岸线,先是向南航行,绕过大陆最南端的岬角,随后又调转方向,一路向北。
沿途,他们见识了无数“昆仑奴”非洲原住民的部落与国家,并对其中许多部落和国家进行了“友好访问”。
数年后,他们终于抵达了昆仑洲与欧罗巴之间的地中海,这片承载着古老文明与商贸繁荣的海域。
“欧罗巴看起来还挺繁华的。”
朱高炽站在船头的高处,手持望远镜,眺望着远方大陆上隐约可见的宏伟城堡与错落有致的房屋。
这几年来,在海上经受风吹日晒,加之饮食起居条件与在大明时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他吃了数不清的苦头。
原本肥胖的身躯,此时竟已成功瘦身,不再如从前那般臃肿肥硕,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结实、黝黑却也更为健康的体魄。
不得不说,他身上原本那层丰厚的脂肪,在艰苦的航程中,反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多次帮助他抵抗疾病的侵袭。
如果他本身很瘦弱的话,恐怕早在漫长的旅途中便已一命呜呼了。
“他们恐怕不会让我们这些外来者上岸居住。”徐妙云有些担扰道。
“哈哈哈!”朱高炽仰天大笑:“这里可是大明朝廷给咱们的敕封之地,他们都是我们的臣民,敢不让我们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