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这个名为“廉政司”的新生机构,最终异化成一个尾大不掉、祸乱朝纲的特务组织,重蹈前朝锦衣卫以及东、西厂的覆辙,他深思熟虑,大刀阔斧地削减了其几乎所有的实质性权力。
四处流动的廉政司人员,事。。。
京师,御书房。
赵元清端坐案前,手中握着一封密报,眉头紧锁。密报来自北疆,内容令人不安:北元左翼统帅阿鲁台并未如表面那般退守阴山,而是暗中集结兵力,似乎正在策划一场大规模的南侵行动。更为棘手的是,北元似乎已与塞外的瓦剌部取得联系,意图联合夹击大明边军。
“陛下。”张文远低声进言,“若北元与瓦剌联手,我军恐难以两面应敌。是否应提前调兵北上,以防不测?”
赵元清沉吟片刻,缓缓道:“北疆边军虽精锐,但雁门关一战损失不小,尚未完全恢复元气。若贸然增兵,恐怕江南局势又会生变。”
张文远神色凝重:“陛下顾虑极是。但若北元真如密报所言,那我军若不早做准备,恐有大患。”
赵元清缓缓起身,负手而立,目光深沉:“朕明白。传旨,命韩岳即刻整顿大同、宣府、蓟州三镇兵马,加强边境防线,同时,命兵部立即调拨一批军械粮草,确保前线补给无虞。”
张文远躬身应命:“属下遵旨。”
赵元清望向窗外,喃喃自语:“朱标,你说得对,这江山,最难守的,不是城池,而是人心。”
他缓缓握紧拳头,语气低沉而坚定:“这一次,朕不会再给他们机会。”
---
南京,兵部衙门。
李景明刚刚将周文远押解回京,便接到赵元清的密旨,命其即刻返回京师,另有要事交代。他整理行装,准备启程,却在临行前收到一封密信,信中内容令他大为震惊??江南士族虽已被清洗,但仍有部分人逃往海外,与倭寇暗中勾结,意图借倭寇之力反攻大明。
“李将军。”一名亲兵低声禀报,“属下已查明,这批逃亡士族中,有数人曾是前朝旧臣之后,他们早已与倭寇联络,意图在东南沿海发动叛乱。”
李景明神色凝重:“此事必须尽快上报陛下。”
他当即命人快马加鞭,将密信送往京师,自己则连夜启程回京。一路上,他心中思绪翻涌??赵元清新政推行虽快,但士族势力根深蒂固,若不彻底铲除,终将成为大患。
---
京师,御书房。
赵元清接过李景明送来的密信,神色愈发严峻。他缓缓展开信纸,细细阅读,脸色逐渐阴沉。
“陛下。”张文远低声道,“若倭寇与士族联手,东南沿海恐有大乱。”
赵元清冷笑:“朕早该想到,这些士族不会甘心失败。他们既然不愿顺应新政,那就别怪朕不给他们机会。”
他沉思片刻,道:“传旨,命李景明即刻前往浙江,整顿沿海卫所,同时,命兵部调拨水师战船,封锁海面,防止倭寇登陆。”
张文远迟疑道:“陛下,若派李景明前往浙江,那京师防务……”
赵元清摆了摆手:“京师有韩岳坐镇,无需担忧。朕要的是东南沿海的稳定。若倭寇真与士族勾结,那这一战,必须打得他们不敢再动歪念。”
张文远拱手应命:“属下遵旨。”
赵元清望着窗外,喃喃自语:“朱标,你说得对,这江山,最难守的,不是城池,而是人心。”
他缓缓握紧拳头,语气低沉而坚定:“这一次,朕不会再给他们机会。”
---
北疆,大同镇。
韩岳接到赵元清的旨意后,立即召集各镇将领,商议边防部署。北元虽退,但其骑兵仍活跃于边境,且有迹象显示,阿鲁台正秘密调动兵力,意图从大同方向突破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