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此时,李砚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刚剪辑好的现场视频片段:“全网直播峰值突破八百万,微博热搜第一是#池野让莫斯科下雪了#,豆瓣乐评区已经刷爆,《独立音乐杂志》俄文版主编说这是‘近二十年来最具哲学气质的非俄语演唱’。”
池野只是点点头,转身打开手机,翻出林昭的照片,再次拍下眼前的场景:钢琴、雪景投影、那本诗集。
caption写着:
「莫斯科的雪,很像你家乡的样子。
你说过,最美的歌,是让人听完后想回家的。
今天,很多人在哭着打电话给父母。
我想,你也会骄傲吧。」
发送。
朋友圈瞬间被点亮。
陶城回复:“你已经不是歌手了,你是情绪的考古学家。”
任颖转发并写道:“原来中国人也能唱出俄罗斯的灵魂。”
而最意外的,是一条来自日本NHK纪录片部门的私信:
【我们正在制作一部关于“东亚与东欧情感联结”的系列片,希望邀请您作为核心人物参与拍摄。主题暂定为《雪线以北》。】
池野看完,笑了笑,回了一句:“等我走到终点再谈。”
---
三天后,巡演团队启程前往最后一站:冰岛雷克雅未克。
飞机穿越北极圈时,气流剧烈颠簸。乘客们系紧安全带,唯有池野望着舷窗外永恒的白昼发呆。
可可递给他一份行程单:“最后一场,主题暂定《光》。你要在极光下演唱新创作的歌曲,全英文词,融合北欧民谣与电子氛围。”
他接过,却没有翻看,而是问:“你说,林昭要是活着,会喜欢这一路吗?”
可可沉默片刻:“他会骂你傻,然后默默帮你改歌词。”
池野笑了:“是啊,他总说我太理想主义,可他自己……才是那个nevergiveup的人。”
他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这些年走过的城市:东京的樱花雨、巴黎的黄昏河岸、马德里的烈日广场、莫斯科的雪夜街头……每一站,他都在试图完成一场跨越文化的对话。不是征服,不是展示,而是寻找??那些藏在不同语言背后,相同的心跳频率。
“你知道吗?”他忽然睁开眼,“我以前总怕被说‘癫’,怕别人觉得我不务正业,非要搞这些‘没流量’的东西。可现在我发现,真正疯狂的,不是坚持梦想,而是放弃它。”
可可看着他,轻声问:“所以,这就是你所谓的‘顶流’意义?”
“不是所谓的。”他纠正,“是我亲手定义的。”
“那下一个目标呢?”
他望向窗外无尽的云海,嘴角扬起一抹笑意:“我想办一所国际音乐学校,专收那些被主流淘汰的孩子??听障少年、农村留守儿童、战乱地区的难民……让他们知道,声音的价值,从不取决于有多少人点赞。”
可可怔住:“你认真的?”
“比任何时候都认真。”
---
十二月二十四日,雷克雅未克郊外,一片荒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