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左都御史作为清官,本身就支持惩罚巡抚,他不支持的只是太子直接下令杀人。
而能在整个京城掀起动静的人,除了这几个人之外,就只剩下住在深宫里吃斋念佛的太上皇了。
而我猜测,太上皇这般做的目的,最大可能是为了送郡王入六部,顺带着压制皇帝和太子的威望”
一大通分析,图文夹杂,条理清晰,刘施施很快就看得入了迷,反复看了两遍之后,她现这个粉丝说的内容和《朱楼》的剧本居然相差无几,唯一猜错的地方在于:
太上皇此番作为并不只是为了压制皇帝和太子,而是连朝臣也一起算了进去,逼着皇帝和大臣之间起矛盾。
周墨在塑造太上皇这个角色的时候,参考了历史上好几位很出名的长寿皇帝。
比如说汉武帝刘彻,唐玄宗李隆基,清圣祖康熙。
这几个皇帝有一些共同点,年轻的时候雄才大略,战斗力都相当强悍;不如老年的时候都开始大兴土木,极尽奢华;并且都和自己的儿子生过剧烈的矛盾,以至于儿子不是被废,就是直接死亡。
特别是汉武帝刘彻,这位在和太子刘据生冲突,以及刘据死后的一些操作,被周墨修改之后写进了太上皇这个角色的经历上——
刘彻在和刘据因为“巫蛊之祸”生了剧烈矛盾,太子起兵失败后自杀,汉武帝当时下令杀了一批太子的支持者。
理由很简单,就是“谁让你们这帮人支持太子的?”
灭族!
统统灭族!
但是没过多久,刘彻查明“巫蛊”一事根本就是子虚乌有,自己是“被坑了,无辜的”。
同时,他又特别怀念太子,经常想起自己曾经和刘据父子两人十分亲近的过去,于是就建造了个“思子宫”,用以怀念太子和自己的两个孙子。
除此之外,他下令斩杀了一批当年参与镇压太子的臣子。
理由依旧很简单,就是“谁让你们参与追杀太子,并且把他逼死的?”
灭族!
统统灭族!
一众被刘彻砍死的大臣中,有个比较典型例子是一名叫做任安的北军统帅,他在太子造反的时候,接到了太子调兵的要求,最终却选择了按兵不动,既没有支持太子,事后也没有参与对太子的追捕,但是同样也被刘彻下令给砍了脑袋。
为啥?
刘彻说了:“你身为臣子,太子下令让你调动军队你居然敢不动?一看就是个不忠的人,死!”
一根筋变两头堵了,大臣们无论怎么做,都是有问题的。
而《朱楼》中的太上皇也是如此。
当年他在太子起兵的时候,脑海里想的全都是“你敢造反?必须死!”
但是过了这么多年,自己年龄大了,开始念旧,一想起前太子脑海里全是对自己亲儿子的怀念。
这种怀念越强烈,太上皇对当年“太子起兵”一事中,除太子外所有参与这件事的人就越怨恨和愤怒!
作为皇帝,如今的太上皇和曾经的汉武帝一样,绝对不可能承认自己存在问题。
自己作为父亲,对待孩子的只有爱,怎么可能坑害他?
既然错的不是自己,那错的就只有其他人了。
譬如大臣,譬如说禁军统领……
是这帮人,当初害得他和自己的儿子骨肉相残,是这帮人害得他背上了弑子的名头,在史书上被记下了深刻的一笔——
是的。
太上皇在意的不只是太子的死亡,当然还有自己的身后名。
他英明神武了一辈子,临死前怎么能坏了名声呢!
只不过,和刘彻不同之处在于,太上皇如今并不像刘彻一样依旧大权在握,牢牢坐稳皇帝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