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已成舟,为时晚矣。
苏景同赶过去只看到苏季徵昏迷过去,趴在床上,出的气多,进的气少。
苏季徵文弱书生,养尊处优多年,年纪又大了,身体恢复慢,下不了床,更别说处理政务,一来二去便拖了许久。
苏景同和苏季徵的事,孰是孰非难以分辨,从出生起就纠葛无数。但这次事坏在时间不对。
读过史书的人,大概能预感到苏季徵是不可能谋反成功的。
他本可以在周武帝要鸟尽弓藏时带兵反了周武帝,但他选择了扶持周文帝上位。
他本可以兵权在手,随时造反,但他为了取信于周文帝,放手了兵权,于是事情急转直下,再想拿回兵权千难万险。
他还可以再几年前只剩西南不服他时就谋反,先登基当皇帝,再和西南王动兵,赢西南王的概率很高。但他没有,他不想引起战火,他想和平解决,于是错过了登基的机会。
他也可以在大周百年宴会后,如计划般动手,那时西南王愿意尊他为帝,四大掌兵藩王都和他达成协议,都在京城,周文帝手里只有禁军和左正卿手里的一万人,他若动手,几乎稳赢。但他没有,他当晚打晕了苏景同,苏景同高热不退,伤口有疡伤迹象,一度见阎王,苏季徵无心大事,直接休朝。等苏景同苏醒,苏季徵自己又晕过去,一来二去,比原计划慢了两个月。
两个月瞬息万变,错失良机。
大周百年宴会当晚,南面有百姓活不下去,造反了。两个月的时间,已经让他们积蓄了不小的力量,攻城略地、称王称霸了。
苏季徵能下床后,忙着处理百姓造反的事,谋反又搁置了,各大藩王回到封地,左正卿也把出京巡查的人手全召了回来。
苏景同预感到苏季徵的谋逆无法成功了——冥冥之中总差一点运气。要当帝王的人,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可缺。
但苏季徵总是缺一点。
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停滞不前。
可问题出在哪里呢?
苏景同复盘了苏季徵的各项准备,没从中发现一点会输给周文帝的迹象。
苏季徵能寒门出身年纪轻轻位高权重操纵朝局废周武帝、送周文帝上位,论谋权是顶尖的高手,苏季徵浸淫朝政几十年,布局精细可见一斑。
聪明绝顶如左正卿,能在苏季徵把持的朝政中拿到兵权,也没找到苏季徵的漏洞。何况刻意避开朝政多年的苏景同。
不祥的预感如此真切,他却找不到任何问题,这感觉实在不好,让人焦虑,他不知道老天爷会在哪个环节同苏季徵开一场巨大的玩笑,毁了苏季徵半生的努力。
他只能做一些筹备,假如真的失败,他要怎么保全苏季徵和苏家,以及……
苏景同那时想,苏季徵能赢固然好,但如果苏季徵的失败是定局,谁当皇帝,都不如顾朔来。
顾朔会是个好皇帝,也会对苏季徵手下留情。
第40章现实-坦白“我们心肝儿是好孩子,是……
他需要一些部署。
帮他爹?他其实做不了任何事。他爹把造反写在脸上不假,可步步为营是真。他爹吃过的盐比他吃过的饭都多。以苏景同的水平,他完全看不出苏季徵计划中的任何问题。
要他完善他爹的计划,他提不出任何方案。
关于苏家人的未来,苏季徵做过完善的布置,许多苏家小孩都隐姓埋名送到了乡下,做了新身份,一旦苏季徵失败,这些小孩还能再乡间平安长大。优秀的青年子弟安排到了四方边境任职,苏家出事后能及时离开大周,去周边国家避难。
苏季徵想把苏景同也送走,苏景同没走。苏家若是覆灭,他怎会独活。他留在他爹身边,大事做不了,小事总能干点。
苏景同只需要安排部分死忠于苏家的人,和苏家断了关系。将来遇事能拉苏家一把。
至于一旦失败,怎么救苏季徵,苏景同能想到的方法是养一批死士,跟着苏季徵,轻装备的随时跟着,重装备的混在军队或者禁卫军中。
但这件事效果也不大,因为苏季徵自己已经做好了。
对他爹,苏景同有心无力。
对顾朔,倒还有点路子。
苏景同想把顾朔送到西北去,顾朔在西北待过多年,人生地熟,且班底就在西北,若将来他爹败了,顾朔没当上皇帝,他雄踞西北也有自保之力。
瓦剌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来袭,这是顾朔拿到兵权的机会,也是挑战。他需要给顾朔准备兵马、粮草、武器、银钱,还有完整的西北和瓦剌的地图。
这不是苏景同一个人能办成的,他需要组建班底。
直接在摄政王府或者苏景同名下的宅子产业里办,十分不合适,别的不提,他要安排人和苏家断联,要安排粮草武器,都需要高官参与,高官频繁出入他家,不隐蔽。
京城中没挂苏家名字的产业不少,茶馆、客栈、铺子、书院、酒楼……
茶馆不行,他需要用到的官员没几个爱听说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