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红楼]吾皇黛玉 > 180190(第16页)

180190(第16页)

黛玉只得再从母亲处寻找突破口,带着晴雯进了房间。

贾敏正在床边打点衾被,她知道丈夫大概要宿在官署,已经将他的铺盖文镜匣子收拾出来了。

此时翻检出一张旧年的褓被,贾敏怔了怔,一时动弹不得,鼻尖一酸,眼泪混杂着胭脂,一滴滴滚落下来。

黛玉、晴雯对望一眼,心头也是微涩,那张褓被是她弟弟从前用过的。

想不到这么多年过去了,弟弟的襁褓还被母亲保留着,生死不离,带去茜香国,又带回了故国。

为了让母亲不再沉溺于过去的悲伤,黛玉跪伏在母亲膝边,故意玩笑说:“娘亲若是想弟弟了,赶紧和爹爹再生一个,弟弟不就回来了。”

贾敏“嗤”了一声,咬牙在女儿腮边拧了一下,“我年近半百,快要绝经了,肚子里哪还生得出阿物儿来。你撺掇我和你父亲同寝,也是白操了心。还不如给你爹找两个宜男的姬妾,或许还来得及。”说着又自叹了一回。

黛玉不想母亲伤怀,忙笑道:“据说武曌之母弘农杨氏,也是年近半百,才生下了女皇。娘亲在茜香国学了功夫,身子怎么都比杨氏健康,必然可以产育。”

“我还能不能生不知道,反正一代女皇,我这不已经生了!”

贾敏两手捧着女儿的脸,低头在她额上亲了一口,骄傲地扬起下颌。

有女万事足,别的就不能奢求了。

晴雯见她母女亲昵爱语,眼睛不知放哪里好,低头瞧了瞧那襁褓,顿觉针脚眼熟,不由道:“这褓被上的八宝绣纹,用色明朗柔和,针脚细密繁复,倒像是我针线师父的手笔,太太是从荣国府里带出来的么?”

贾敏摇头道:“那倒不是,玉儿她弟弟是在扬州生的,这褓被是接生婆家的媳妇子送的,我极爱这绣工,就留下来用了。”

她伸手在褓被上抚了抚,上面绣了精致的八宝图,轮、螺、伞、盖、花、瓶、鱼、长结,共八样,具是佛家吉庆祥瑞之物。

然而,她可怜的孩子,却没能得到佛菩萨的庇佑,年幼即夭,化作了一抔冷土。

眼见母亲神色黯然,又要垂泪,黛玉忙岔开话去,手托襁褓笑问晴雯:“都说你针线好,已入臻境,我看比你师父来,还是多有不及。也不知你针线师父是何方神圣?”

晴雯笑道:“我在赖嬷嬷家时,七八岁上下就开始拿针了。可巧针线师父也是姑苏人士,名叫慧娘。

说来她的故事也是一段传奇,慧娘原是书香宦门家的小姐,极擅刺绣,也精书画。

她的绣作从前只是闲来作耍之物,非市买之品。她擅长用黑绒绣出草字,勾踢转折,浓淡轻重,皆与笔草一样,非当世匠工可比,被誉为“慧绣”。

后来她及笄那年,父亲因得罪了上峰,被革职罢官,不久后病逝,因此家道中落。不得已慧娘一边为父守孝,一边开了个针线铺子养家。

因此世面上才有了一些她的绣作,凡世宦富贵之家,莫不争相求买,奈何传世真品颇少,后来多有人仿其针迹愚人射利,可恨至极。

江南有个富商,为了得到她的刺绣技艺,借此获利,还想纳她为妾,慧娘不肯。

那个奸商就造谣污蔑,说慧娘在孝期与他有私情,针线铺子的生意,因流言蜚语而一落千丈。

无奈之下,不肯屈服的慧娘,只得关了针线铺子,辗转流落到了京城。

一时撞上了赖嬷嬷的牛车,从此就寄身在赖家,教我们几个小丫头做针线。

慧娘教了我们三年针线,只我一人得她真传,后来她留下两三件绣作,突然离京,不知所踪了。

老太太屋里的两三件“慧绣”,就是那时候得的。后来听赖嬷嬷说,慧娘离开我们后不久便夭了,算来只有十八岁。

如今“慧绣”真品,竟不能再得一件的了。老太太手里的有两件已进了上,只剩一副璎珞,一共十六扇。老太太爱如珍宝,从不在客人面前陈设,只留在自己身边赏玩。

自打荣国府被皇上收回去了,那十六扇璎珞,大概也一并入了皇帝私库了吧。”

听了慧娘的故事,黛玉颇有感触,这就是自古以来,女子难以自立的典型例子了。

在没有完备的律法保护下,女子无法依靠技艺,自谋生路。要么依附男子,要么依附权贵,否则在“三从四德”的礼法框架下,根本难以生存。

茜香国因为女子众多,国情特殊,女子得以继承家产,掌握经济,就成了四海列国中的“奇葩”。

可数百年来的实践证明,女子并不需要从父、从夫、从子,也完全可以自力更生。

“若当年慧娘知道,这世上还有一个茜香国就好了。”黛玉喃喃道。

一语未了,只听得门前有一道熟悉热情的笑声。

“我来迟了,还未向夫人道喜了。”

黛玉与晴雯双双回头,就见一个怀抱婴儿满头珠翠的妇人,笑盈盈地走进来。

正是许久不见的凤姐。

“这位就是真夫人吧,我是公主府的司丞,名叫王熙凤,您只叫我凤丫头就是了。”

凤姐抱着公主生的小郡主,向真如密行礼,又说:“公主殿下这会子还不便起身,说是明儿再来拜会您。特意让我提前来告知您一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