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开始烧钱,抖音就不得不跟上脚步。
不然,纵使什么技术中台,也会被资金和流量淹没。
只是,投资人能接受烧钱,但前提是要让他们看到烧钱能烧到成功的核心竞争力。
“俞总,我看抖音的日活。。。
风雪在川西高原的夜空中翻卷,像无数碎玻璃被无形的手撒向大地。林远站在临时搭建的野战指挥车旁,呼出的气息瞬间凝成白雾。他刚从废弃矿区公路实测归来,身上还带着刺骨寒意与轮胎碾过冻土后的震颤感。三小时前,“赤兔”以平均时速62公里穿越了那段无高精地图覆盖的二十公里险路??途中遭遇七次突发塌方预警、四段结冰S弯、一次强侧风突袭,系统全程自主决策,未出现任何人工干预。
“拓荒者模式运行稳定。”陈晓薇递来一份热咖啡,屏幕上正滚动着刚刚上传的原始数据流,“激光雷达点云重建精度达到9。8厘米级,IMU姿态补偿误差小于0。3度,AI对路面摩擦系数的动态预判准确率提升了17。4%。”
林远抿了一口咖啡,目光落在远处漆黑山脊线上那道若隐若现的车灯轨迹上。“但它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创造历史?”他低声问。
话音未落,耳机里传来测试驾驶员王磊的声音:“林工,第二轮测试完成。左前悬挂因低温导致液压阻尼响应延迟0。15秒,已触发自适应调节机制;电池包表面温度降至-18℃,但内部维持在-5℃以上,热管理系统表现优异。唯一问题是……”他顿了顿,“刚才经过一段废弃铁轨时,系统突然进入‘谨慎巡航’状态,减速至30,持续18秒才恢复。我们检查路况,并无明显障碍。”
林远眼神一凛,立即调取车载日志。画面回放显示,车辆在驶近铁轨交叉口的瞬间,毫米波雷达捕捉到地下金属结构引起的微弱电磁扰动,同时惯性导航检测到轻微车身共振频率偏移。AI据此判断存在“潜在轨道沉降风险”,尽管视觉系统未识别出异常,仍主动采取降速避险策略。
“它不是怕障碍。”林远轻声道,“它是怕‘看不见的危险’。”
陈晓薇皱眉:“可这会不会造成过度保守?如果每条老旧道路都这样反应,用户体验会大打折扣。”
“不。”林远摇头,“这不是保守,是敬畏。真正的智能,不该只懂加速,更要懂得什么时候该慢下来。”他抬头看向漫天风雪,“告诉车队,明天继续跑第三趟。我要看它在连续疲劳驾驶情境下的行为演化。”
同一时间,上海总部伦理实验室的灯光仍未熄灭。
赵明远正盯着一组新采集的神经信号数据??这是碳硅联合复旦脑科学研究院开展的“共驾脑电耦合实验”的初步成果。十名志愿者在模拟驾驶舱内操作“九州?智尊版”,头皮电极记录下他们在不同交通场景中的大脑活动模式。结果显示,当AI提前0。8秒做出规避动作时,驾驶员前额叶皮层的焦虑指数下降了41%,而信任感相关区域活跃度提升29%。
“你们发现没有?”他转向团队成员,“最让人类安心的,不是AI做得多快,而是它做得‘像人’??却又比人更冷静。”
就在这时,俞兴推门而入,手里拿着一份加密文件。“德国T?V莱茵发来了补充意见。他们建议我们将‘昆仑’系统的道德决策逻辑提交国际标准组织ISO进行备案,作为L4级以上自动驾驶伦理框架的参考案例。”
赵明远怔住:“他们想把我们的原则变成全球通用规则?”
“不止如此。”俞兴坐下,声音低沉,“欧盟交通委员会已经起草了一份《人工智能出行责任法案》草案,其中明确引用了我们‘最小伤害+可解释追溯’的原则。他们说,中国这次走在了定义未来的前面。”
会议室陷入长久沉默。最终,赵明远苦笑一声:“我们原以为是在回答一个问题,结果却成了制定答案的人。”
三天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碳硅举办“昆仑?共驾计划”中期发布会。现场大屏播放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真实行车片段:内蒙古牧民驾车穿越暴风雪,“赤兔”凭借地形记忆自动调整胎压与扭矩分配;重庆立交桥迷宫中,一名老年司机误入限行路段,系统实时规划替代路线并联动交通信号灯争取绿波通行;海南台风天,一辆“九州”在能见度不足五米的情况下,依靠V2X协同感知安全抵达目的地。
台下坐着数十家媒体记者、行业专家,以及几位曾公开质疑自动驾驶安全性的退休交警代表。
发布会尾声,主持人邀请一位特殊嘉宾登台??云南山村教师杨志国。三个月前,他上传的“跳跃式刹车法”已被正式纳入“昆仑”山区应急模型库。此刻他有些局促地站在聚光灯下,普通话带着浓重方言口音:“我……我不知道啥叫算法。我只是每天送孩子上学,路上石头多,急弯陡,踩刹车得有节奏,不然容易打滑。没想到……我的习惯,也能帮到别人。”
台下有人悄悄抹泪。
林远走上台,将一枚刻有“共驾贡献者001”的钛合金徽章别在他衣领上。“技术从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说,“它生长于千万人的生活经验之中。今天我们致敬的,不只是工程师,更是每一位在路上认真活着的人。”
掌声如雷。
当晚,蔡翔成收到一封来自迪拜的加密邮件。李薇附上了“星联能源站”沙漠夜间运行视频:银色穹顶在月光下泛着冷光,三辆勘探车正通过无人值守换电站完成电池置换,全过程耗时仅4分17秒。背景音里,当地工人用阿拉伯语交谈,其中一句被自动翻译标注出来:“这就是未来,真主赐予的奇迹。”
他笑了笑,回复道:“告诉他们,这只是开始。准备第二批固态电池运输,我们要让每一座能源站都能支撑‘赤兔’全功率充电。”
与此同时,成都研发中心地下三层的秘密实验室悄然开启新一轮测试。
这里存放的是“赤兔赛道版”原型机??代号“烈焰”。相比市售版本,它取消了所有被动安全冗余设计,电机峰值功率提升至800kW,百公里加速压缩至1。9秒,最高时速突破420kmh。更重要的是,其搭载的“昆仑-R”系统首次引入“极限人格学习模块”,可通过分析职业赛车手的大脑电信号与微表情变化,模仿人类在生死边缘的直觉判断。
测试主管周岩戴上脑机接口头环,坐进驾驶舱。他知道这一轮实验极其危险:系统将在封闭赛道上模拟连续失控场景,包括高速甩尾、单侧爆胎、突遇障碍物等,而AI必须在毫秒间决定是否交还控制权,或强行接管。
第一圈测试开始。
“赤兔-R”以320kmh冲入T1弯,突然右后轮爆裂。传统车辆必然失控翻滚,但就在爆炸发生第0。2秒,AI已通过陀螺仪感知到车身角速度剧变,立即切断后驱动力,启动空气制动翼,并向左侧施加反向扭矩平衡重心。车辆剧烈摇晃,却始终贴地滑行,最终稳稳停在缓冲区。
数据记录显示,在整个过程中,系统评估了137种逃生路径,排除了36种可能导致二次碰撞的方案,选择了唯一一条能让乘员生还概率超过92%的轨迹。
“它救了我。”周岩摘下头盔,额头满是冷汗,“但我总觉得……它比我更清楚那一刻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