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良开隋婧的车走后门驶入研究基地,朱辉与小女儿朱晓旭已经登门在行政综合楼里等候了。
萧良没有去见朱辉,而是带隋婧走进研究基地内部。
这段时间隋婧对星源已经了解够多了,但对研究基地内部的工作还不太清楚,萧良正好借这个机会带着她在研究基地,跟她说一说蜗巢科技研究体系的情况,直接五点钟才回到行政综合楼见朱辉父女:
“真不好意思,让朱董久等了;下午这个实验实在没有办法交给别人接手!”
朱辉哪怕知道萧良这孙。。。。。。
联盟的“组织重塑计划”实施三个月后,其效果逐渐显现。在全球多个重点战区,项目推进速度明显加快,决策链条大幅缩短,团队协作效率显著提升。
在东南亚战区,王磊带领的团队成功完成了一个长期停滞的农业物联网项目。此前,由于当地政府政策调整频繁、合作伙伴意见分歧严重,项目一度陷入僵局。但在新的“战区-中心-站点”三级管理体系下,战区决策委员会迅速介入,重新评估市场环境,并与当地技术伙伴达成深度合作,最终推动项目落地。
“我们不能再等总部拍板了。”王磊在战区例会上说道,“我们必须自己判断,自己行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住机会。”
与此同时,在欧洲战区,联盟也迎来了一次重大突破。他们与一家德国农业科技公司达成了联合研发协议,共同开发新一代智能灌溉系统。这套系统采用联盟自主研发的国产芯片和边缘计算模块,结合德国企业在精密制造方面的优势,不仅提升了整体性能,还大幅降低了能耗。
“这是一次真正的技术融合。”李工在柏林的技术交流会上说道,“不是谁取代谁,而是互相成就。”
然而,外部挑战并未因此减少。相反,随着联盟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一些国家开始对他们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产生警惕。特别是在北美市场,联盟的AI病虫害识别模型虽然展现出极高的准确率,但却遭遇了政策壁垒。
“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信任问题。”林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展示我们的能力,更要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赢得对方的理解和认可。”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联盟启动了“信任共建计划”,通过设立本地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培训、提供开放平台接口等方式,逐步打消合作伙伴的疑虑。同时,他们在多个国家建立了数据合规中心,确保所有业务符合当地法律法规。
“科技没有国界,但信任需要时间去建立。”萧仍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强调,“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联盟不是一个威胁,而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伙伴。”
在国内,联盟的“阳光村务”项目也在持续推进中。随着“智慧政务一体化平台”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基层政府开始主动寻求技术支持。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平台的上线极大改善了村民办事难的问题。
在贵州某县,一位村民通过平台申请低保时,系统自动匹配了多项补助政策,最终帮助他一次性获得了三项补贴。“以前要跑好几趟乡镇,现在手机点一点就搞定了。”这位村民感慨道。
为了进一步优化平台体验,联盟还专门成立了“用户体验优化小组”,定期走访试点村庄,收集用户反馈,并据此调整系统功能。赵工亲自带队前往多个省份调研,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真实需求。
“我们不能只想着技术先进,更要想着它是否真的有用。”赵工在一次调研总结会上说道,“如果一个系统老百姓不会用、不愿意用,那再先进的技术也是失败的。”
与此同时,联盟还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数字乡村示范工程”。一百个试点村庄被选为样板,各自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化路径。有的村庄依托联盟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了精准种植;有的则利用智能监测设备,有效提升了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
“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特点。”林博士在项目阶段性总结会议上说道,“我们要做的,是提供工具,而不是替他们做决定。乡村振兴,必须依靠当地人自己的力量。”
在人才建设方面,联盟的“领航者计划”也进入关键阶段。首批选拔出的五十余名骨干成员,已经完成了第一轮管理课程学习,并开始参与跨国项目的实际运营。他们在不同战区之间轮岗,亲身体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工作方式,以培养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适应能力。
“未来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李工在“领航者计划”第二期开班仪式上说道,“他们不仅要懂技术,还要理解市场、了解人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领变革。”
与此同时,联盟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在不断深化。他们将“科技向善、务实创新、协同共赢、坚韧前行”四大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管理之中,通过内部评选、故事分享、团队活动等多种形式,让这些理念深入人心。
“企业文化不是口号,而是行为习惯。”赵工在一次企业文化研讨会上说道,“我们要让每一位员工都明白,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要走向哪里。”
为此,联盟还特别设立了“年度同行奖”,表彰那些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奉献、始终坚持初心的基层员工。他们的故事被整理成册,作为企业文化的鲜活教材,在公司内部广泛传播。
“我们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成功,而是珍惜每一个微小但坚定的努力。”李工在颁奖典礼上说道,“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坚守,联盟才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