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大明:寒门辅臣 > 第两千三百六十四章 被盯上的李文忠(第2页)

第两千三百六十四章 被盯上的李文忠(第2页)

王守仁与赵烈站在他身旁,皆露出坚定之色。

朱承志转身,目光如炬:“从今日起,我们便以江南为起点,为大明,铺一条新的路。”

风起江南,变革悄然继续。

义学的火种,已悄然点燃。

朱承志深知,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而义学,便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他开始着手建立“义学书院”,专门培养义学教师,并设立统一的课程标准,确保各地义学教学质量一致。

“若义学要长久,必须有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朱承志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道,“我们要培养真正热爱教育、愿意扎根基层的教师。”

王守仁点头:“属下已从各地儒士中选拔一批人,送往杭州义学书院深造。”

赵烈补充道:“属下亦已安排户部拨款,确保书院运作,同时设立‘义学贡生’制度,凡书院毕业者,可直接进入国子监,甚至可授予地方小吏职位。”

朱承志满意道:“如此一来,义学教师便不再只是教书匠,而是大明吏治改革的先锋。”

与此同时,义学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在江西,王守仁主持的义学学生已能熟练背诵《大明律》,并能结合地方治理,提出合理的建议。甚至有学生在乡试中脱颖而出,引起朝中关注。

朱瞻基得知后,亲自召见这些学子,询问他们的学习经历。

“你们皆是义学出身?”朱瞻基看着眼前几位衣着朴素却神情坚定的年轻人。

“回殿下,属下皆为义学学生。”其中一人恭敬答道。

“你们学了些什么?”朱瞻基继续问道。

“属下学了识字、算术、《大明律》、地方治理、赋税制度等。”那学生答道,“义学教我们如何思考,如何为百姓谋利,而非只是死记硬背。”

朱瞻基听后,心中大喜。

他随即命人将这些学子的试卷与文章整理成册,准备呈报给朱棣。

“若能让陛下看到这些学子的才华,义学便可真正立足。”朱瞻基对杨士奇说道。

杨士奇点头:“殿下所言极是。若陛下能亲自阅览,必然对义学刮目相看。”

数日后,朱棣在御书房翻阅这些义学学生的文章,神情逐渐严肃。

“这些学生竟能写出如此有见地的文章?”朱棣翻阅一份关于地方赋税改革的论述,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陛下,这些学生皆为寒门子弟,若非义学,恐怕一生无望识字。”杨士奇解释道,“如今他们不仅能识字,还能分析律法、赋税、地方治理,甚至提出改革建议。”

朱棣沉思良久,终于缓缓点头:“若义学真能培养出如此人才,那便值得一试。”

朱瞻基趁势道:“父皇,若将义学推广天下,大明必将迎来新的气象。”

朱棣微微颔首:“朕允你继续推行,但若触动根本,需谨慎行事。”

朱瞻基躬身行礼:“儿臣明白。”

江南,杭州府衙。

朱承志接到朱瞻基的回信后,立即着手扩大义学规模。

“接下来,我们要在江西、安徽、福建等地设立义学,让新政影响更广。”他对王守仁与赵烈说道。

王守仁道:“属下已联络各地儒士,愿意参与教学者甚众。”

赵烈笑道:“属下亦已安排地方士绅捐田、捐资,确保学堂运作顺利。”

朱承志满意点头:“百姓识字,士绅受益,地方安定。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变革。”

夜色渐深,朱承志站在府衙前,望着远方的天际,心中思绪万千。

他知道,这条路,不会平坦。但他也明白,真正的变革,从来都不是靠一场兵变,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

“莲未凋,灯未灭。”他轻声念道。

这是李玄真的遗言,也是他的誓言。

“大明的未来,不该只是权贵的博弈,而应是万民的福祉。”他缓缓开口。

王守仁与赵烈站在他身旁,皆露出坚定之色。

朱承志转身,目光如炬:“从今日起,我们便以江南为起点,为大明,铺一条新的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