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变革,才刚刚开始。”他低声自语,目光沉稳而坚定。
王守仁推门而入,见朱承志神色凝重,便知他心中所思。
“大人,幽兰一行人已安顿妥当,苏州、松江的义学设立之事,也已开始筹备。”王守仁低声说道,“只是……士绅之中,仍有不少人持观望态度,甚至有人暗中联络京城,欲施压于朝廷。”
朱承志轻轻点头:“这在意料之中。士绅阶层,历来以守旧为本。若无利益可图,他们便不会轻易支持。”
王守仁沉吟片刻,道:“属下以为,若能在义学设立之初,便让士绅看到成效,或许能打消他们的疑虑。”
朱承志微微一笑:“正有此意。我已命赵烈在嘉兴设立第一所义学,名为‘莲心学堂’,取李先生遗言‘莲未凋’之意,寓意变革不息,百姓自立。”
王守仁点头:“莲心学堂……此名极好。若能成功,必将成为新政的标杆。”
朱承志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灯火:“王兄,你可曾想过,若新政在江南成功推行,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王守仁沉思片刻,道:“百姓安居,士绅与民共利,地方稳定,赋税增加。若能持续十年,江南或可成为大明之榜样。”
朱承志目光深远:“不止江南。若新政能成,便可为天下所效仿。大明若不变,终将亡于内乱。如今,我们所做之事,便是为大明续命。”
王守仁肃然起敬,拱手道:“属下愿与大人共谋此局。”
朱承志转身,目光如炬:“从今日起,我们便以莲心学堂为起点,逐步推广义学,让百姓识字,让士绅受益,让新政扎根。”
……
数日后,莲心学堂正式开课。朱承志亲自主持开学仪式,邀请各地士绅前来观礼。
学堂设于嘉兴城外,占地五亩,由士绅捐田三亩,官府拨款修建。学堂内设讲堂、藏书阁、宿舍与食堂,一应俱全。
“今日,莲心学堂正式开课。”朱承志站在讲台上,面对百余名寒门子弟,声音洪亮,“你们之中,有农家子弟,有商贾之子,也有小吏之后。但今日起,你们皆是学子,皆有读书入仕之机会。”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读书,非为功名,而是为明理。”朱承志继续说道,“唯有明理,方能自立;唯有自立,方能安身立命。今日,我们在这里设学堂,便是为了让你们,也能成为大明的栋梁。”
掌声雷动。
一名年长士绅低声对身旁人道:“朱大人此举,虽触动士绅之利,但若真能让百姓识字、明理,倒也未必是坏事。”
另一人点头:“是啊,若百姓识字,亦可为官府所用,地方治理亦更易。”
朱承志见士绅们神色缓和,便趁势说道:“诸位,我今日请你们来,便是希望你们能亲眼见证新政之成效。若百姓识字,能明理,能自立,地方岂不更安?”
众士绅纷纷点头,态度明显缓和。
……
与此同时,京城东宫。
朱瞻基接到朱承志的密信,信中详述莲心学堂开课之事,并附上学生名单与课程安排。
“朱承志果然不凡。”朱瞻基低声自语,“竟能在如此短时间内,设立义学,让百姓识字。”
身旁太监低声问道:“殿下,是否需向陛下禀报?”
朱瞻基沉思片刻,摇头道:“暂且不急。陛下对新政之事,尚存疑虑。若此时禀报,恐生变故。”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皇宫,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坚定。
“李玄真虽死,但他留下的理念,已在江南生根。”他低声说道,“若百姓得利,新政终将不可逆转。”
……
莲心学堂开课后,百姓反响热烈。短短月余,已有数百名寒门子弟入学。学堂课程不仅包括四书五经,亦有算术、地理、律法等实用之学。
“朱大人,学堂学生进步极快。”赵烈前来禀报,“不少学子已能通读《论语》,并能书写家书。”
朱承志点头:“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百姓若识字,便能明理;百姓若明理,便能自立。”
王守仁亦道:“若能在江南推广百所义学,十年之后,大明便有十万寒门子弟可为官所用。”
朱承志目光深远:“不止如此。百姓若识字,便能知法;若知法,便能守法;若守法,地方便能安定。”
他顿了顿,缓缓说道:“真正的变革,不是靠刀剑,而是靠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