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道题目只截取了原文的一部分,原文出自梁惠王下第九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文章原意是孟子使用?璞玉作为例子,劝谏齐宣王能够根据臣子的专业水平、个人特质来使用?下属。
若非如此,哪怕是璞玉,要求匠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雕琢这块玉石,玉石也会失去自己原本的价值。
这句话讲的是孟子的人才观,目的是希望上位者能够正确地辨析人才的特质,合理用?人。
当然,“合理”使用?人才,肯放权的前提,一定是有宽松的政治环境与完善的制度。
宁颂思考片刻,在?稿纸上写道“欲使人胜其任,须得言宽也……”
要想合理用?人,必须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
答完了第三题,第一场的考试就完成了大半。
按照如今的天色,从现在?到天黑之?前,能够使用?的时?间还?有大概两三个时?辰。
这对于宁颂来说是一个相当充裕的时?间。
但在?稿纸上答完题,并不算是彻底完成了任务——他?还?需要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统共三百字的字数限制,想要准确地表达完自己的意思并不容易,更何况,他?还?需要靠着三百字脱颖而出。
既然来考试了,宁颂的目的当然不是混过去就算了。
将三道题重新过了两遍,第三次写出来的答案读起?来便像是一回事了,宁颂检查了一番用?词,在?确定没有犯什么避讳之?后?,才将内容誊抄到自己考卷上。
誊抄结束之?后?,等墨迹干了,再看一遍,最后?才放进宁颂专门准备的竹筒里。
今晚上还?需要在?考场里过一夜,他?担心若是将考卷随意摆放,夜里考场的湿气会侵染考题。
若是污了试卷,明日里无法补救。
对于考试,宁颂再怎么小心也不为过,只是在?他?低着头答题这一阵子,氤氲在?考场上空的阴云仍然没有散去。
坐在?宁颂不远处的一名考生被带走了。
这名考生穿着简单,衣服上还?打着补丁,带的行李也没有几件,很?容易让人猜测到家境。
由于没有事先准备,对方果腹的食物当然只有考场发的午餐这一个选择。
只是,对方在?吃完饭之?后?,不一会儿腹中就开始雷鸣。
这位考生几乎是在?默默祈祷中答题的,他?当然也听到了流传在?考场中的风言风语,也明白自己可能中招,但心中仍然抱着侥幸。
没过多久,他?撑不住了,开始抱着号舍中的恭桶上吐下泻。
一位监试带着几名号军将他?带走。
“让我?答完题,还?有一道题就答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