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武昌起义·帝制结束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看着彻底进入收官死局的清朝,平静道:
“历代皆行秦制。”
“而秦制有两个根本不能动摇。”
“第一,以官员为统治基础,追求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不是以封建贵族为统治。”
“秦制下的贵族与官僚,只是贯彻皇权意志的工具,名下可以有土地、有爵位,也有俸禄可领,但他们不能拥有这些土地的所有权,不能治理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也不能去处理封地里的政务。”
“生死荣辱完全取决于皇权的喜怒。”
“他们是皇权依赖的工具,也是皇权打击的对象。”
刘启仔细想了想,从秦朝到清朝,确实一如阿父所说。
“那第二个呢?”
刘恒看着天幕里的小皇帝,静静道:
“第二,保持人力与物力的稳定汲取,并竭尽所能回避应该承担责任。”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秦制会致力于消灭那些有影响的人与组织,以制造一种散沙化的扁平结构。”
“邻里监察与军户制度,就是如此。”
“这种结构可以极大降低汲取成本。”
“在不影响稳定的前提下,朝廷也会很愿意引进新技术,以提升汲取强度,增加汲取总量。”
刘启莽是莽了点,但也不傻。
跟后面那些皇帝不同,此时距离秦朝也没多少年,大秦给人的创伤还历历在目。
他将阿父剖析的问题与天幕里的说辞对应起来,立刻明白了。
“所以,运行秦制的朝代灭亡同样有规律可循。”
“或亡于外敌的压迫入侵。”
“或亡于内部统治基础发生分裂。”
“或亡于底层百姓脱离散沙状态,变成有组织的力量,一如流民。”
“而清朝作为一个典型,其灭亡也是如此!”
刘恒点了点头,倚着软榻道:
“谘议局可以代表地方民意,但这民意无法转变为权力,是否被接受全看朝廷的喜好。”
“科举已经废除了,这些从举人、贡生、秀才转型为议员的士绅们,无不希望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新位置,以维系自己的社会地位。”
“而如果议员们在谘议局里的意见只属于牢骚,不能转化为政策,士绅们的社会地位便无从谈起。”
“但中央议员的身份定死了是皇室宗亲,也就意味着民权不能染指君权,慈禧的种种政策也证实了这一点。”
“地方士绅读书人没有了向上的渠道,这就导致了清朝失去了地方士绅的支持。”
“而中央议员的皇室成员限制,也绝了地方督抚的上升之路。”
“朝廷中枢失去了官员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