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刘封这次拿下上庸似乎很简单,可其实却是忽略了大汉四百年的号召力,以及刘表七八年的耕耘。
这些统统让刘封给摘了桃子。
别的不说,光是蒯家在房陵,就给刘封军偷袭上庸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房陵可是要隘,绕都绕不过去的。
就算一两千守军挡不住如狼似虎的刘封军,可凭借坚城守上个几天,给上庸那边争取一些得到消息,调度兵马的时间还是绰绰有余的。
结果就因为蒯家,以及被蒯家、庞家等荆州士族影响的邓家窝里跳反,直接开城接应,别说几天了,就是几个时辰都没守住,还反过来成了刘封军进攻上庸的前进基地,在这里平白得了大量的补给物资。
西城的韩冉也是一样,说白了也就是上庸城真正爆发了一场战斗,但被偷袭得手,打开城门之后,结局早早就已经注定了。
如果没有大汉四百年的号召力和刘表的耕耘,光是房陵这里就最少得打上十天半个月,就算刘封军不惜代价,不顾人命的猛攻,那大概率也得耗上两三天的时间。
这两三天,足够竹溪、西城、钖城的兵马回援上庸了。
届时,面对兵力过万,戒备森严的坚城上庸,就算许褚不惜代价,把那两千亲卫军全拼光了,都未必能站得住上庸的墙头。
上庸尚且如此,更别说体量更为庞大上十倍的汉中了。
而且汉中地理庞大,城池密布,即便偷袭得手,也没可能如上庸郡一般势如破竹。
上庸不过一万多兵力,汉中的张鲁可是有七八万人,其中能够野战的精锐占了半数,真实战力最少也是上庸的五倍以上。
而且汉中的士族豪强被张鲁打压的相当凄惨,几乎绝大部分的平民都加入了五斗米教。
你可以怀疑汉中军的战斗力,却绝对不能怀疑张鲁对汉中的掌控力。
想要拿下汉中,必然会是一场恶战。
西城作为桥头堡和未来的前进基地,地位自然不言而喻,而西城的地头蛇韩冉,也是西城的价值之一,自然不能在这个时候动他。
许褚点点头,跟在刘封身边久了,他也能听懂庞统没说出来的意思,转而问道:“那申家那些俘虏怎么处理?”
庞统也有些忧愁,上庸郡不大,人口也不多,大约也就十二、三万。
申家兄弟把部曲分散到各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些部曲可都是要种地的。
出则为兵,入则为农,这才是这些部曲的常规状态。
就连上庸这四千嫡系精锐,农忙时也一样要下地的。
真正能完全脱产的士卒,恐怕也只有申军中下级以上的军官,以及中上级军官和申家兄弟俩的亲兵了。
要是把这些人全送走,必然会影响上庸郡内的务农,这可是不小的事情。
上庸虽小,每年却能上缴五、六十万石粮食的税赋,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这近两万人的农兵。
他们名为部曲,实为武装佃户,他们种植的粮食都是要上交的,而他们的口粮也是由申家全权负责的。
否则,以上庸的体量,每年能上缴十万石粮食就很不错了。
如果把这些农兵真都全部迁走了,那瞬间就会出现至少四十万石粮食的缺口。这些粮食若是全靠外地输送,那加上运送、库存等损耗后,缺额大概率还得要翻个倍。
可要是不动这些人,光把申家人迁走,许褚和庞统又担心他们会闹事,这可是一万多青壮,占了上庸青壮总数的三分之一了。
若是要迁走这些青壮,那他们的家人势必也不能留下,这样一来,最少也得迁徙五六万人之多,上庸地区可就要空了。
本地力量的削弱,不但会引起蛮夷力量的反弹,更会直导致后勤压力进一步增大。上庸生产一石粮食,就意味着后勤补给能省下一石半、甚至两石粮食,还能减少劳力的征用。
况且这五六万人在迁徙的路途上,很可能会损失许多,申家是咎由自取,可这些百姓大部分却是无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