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他们没有急于回应。
三天后,江辰发布一条微博视频:画面中,他走进深圳宝安一处城中村,敲开一户租住房的门。屋里坐着一位单亲母亲和她十岁的女儿。女孩正是此前煤气中毒事件中的张小雨。
“今天我们来做个实验。”江辰拿出平板电脑,打开“破壁计划”家长端APP,“您愿意当着镜头,亲自查看您的孩子有哪些数据被记录吗?”
母亲有些紧张地点开“我的档案”。页面清晰列出:入学信息、学习成绩趋势图、心理测评结果、最近一次家访记录、享受补贴明细……每一项旁边都有“查看详情”按钮,底部则是一行醒目提示:
【您有权随时查阅、修改或删除任何信息。点击此处签署《数据授权终止书》,我们将立即停止采集并销毁所有副本。】
“我还以为你们偷偷记了好多东西。”女人红着眼眶,“原来……每一条我都看过,也都同意过。”
视频最后,江辰面对镜头说道:“我们不怕监督,只怕失语。真正的透明,不是展示完美,而是敢于暴露伤口,然后一起修补。”
这条视频播放量突破八千万,评论区涌入数万条真实故事:
【我是河南的,娃跟着我在东莞读书,去年要不是系统提醒补办学籍,差点错过中考报名。】
【我妹就是被你们的心理筛查救回来的,她在日记里写想跳楼,老师第二天就上门了。】
【请继续做下去,我们这些看不见的人,终于有人替我们说话了。】
迫于公众压力,教育部罕见发声:成立专项工作组,对“破壁计划”进行全流程合规审查,并承诺“既保障创新空间,也守护公民权利”。
三个月后,审查结果出炉:项目运作合法合规,建议将其经验纳入《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细则修订参考。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批复设立“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程”,明确指定“晨光社会创新实验室”为技术支撑单位。
庆功宴那天,没人喝酒。
大家围坐在会议室里,看着大屏上缓缓滚动的十万名受助儿童名单,像一条奔涌的星河。
林晚晴忽然说:“你知道最让我难过的不是质疑,是什么吗?”
江辰看向她。
“是一个甘肃的女孩给我写的信。”她从包里抽出一页皱巴巴的纸,“她说:‘老师,我现在每天都能上学了,可我不知道将来能做什么。我们这里的孩子,好像生下来就是为了长大,然后打工,然后让自己的孩子也变成‘需要被帮助的人’。’”
空气凝滞。
许久,江辰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四个字:
**教育逆转率**
“我们一直在计算多少孩子重返校园、多少成绩提升、多少心理问题得到干预……但从没问过:有多少人真正打破了命运循环?”
他转身面对众人:“从明年起,我们要建立‘十年追踪机制’。不管他们走到哪里,升学、就业、成家,我们都继续记录。我们要证明一件事??出身不能决定终点,而我们的努力,能让起点不再成为枷锁。”
窗外,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在渔排教学舱的玻璃上,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斑。黑板上的粉笔字静静伫立:
【桥已动工,请放心前行。】
而在下方,不知谁悄悄添了一行:
【路还很长,但我们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