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9章
仅朔州一地,从事棉花脱籽的作坊已不下十家,织造棉布的作坊更是林立,更有数不清的商贩穿梭其间,深入田间地头收购棉花。
可以说,燕王府为了推广棉花,是主动放弃了独占整个产业的巨大利益。
“是啊,经此一事,燕王殿下在京城中的地位只会愈发坚不可摧了。”
。。。。。。
“温郎君,您此番回了长安,开春后还会再来吗?”
朔州马车站,一群蜂农围着温尔,满是不舍。
在过去的一年里,温尔引领他们走上了专业养蜂的道路,使朔州的蜂农户数激增至数十家,且仍在不断壮大。
这些因棉花蜜而富裕起来的农户,对温尔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各位放心,春耕之前我必会返回。”温尔安抚众人道,“据我所知,来年朔州的棉花种植规模至少要再扩大三成。届时,此地将成为大唐的棉花之心,养蜂一道大有可为。”
“我这次回去,便会向书院提议,在朔州设立一个棉花研究所,统筹所有与棉花相关的研究,自然也包括我们的棉花蜜。”
温尔心中早有盘算。
棉花在未来大唐百姓的生活中,必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无论是棉种改良、增产技术、病害防治,还是加工工艺,乃至依附于棉花产业的养蜂业,都前景无限。
而他作为这个棉花研究所的倡议者,在未来的新机构中,定然能谋得一席之地。
“温郎君,您若能说动观狮山书院农学院在此地建一座蜂蜜作坊,定能为书院赚取不菲的收益。”
一位有生意头脑的蜂农建议道,“我们采出的蜂蜜,眼下都是原样运往长安售卖,未曾深加工。若能在作坊里头,按方配比,添入些许辅料,再用精美的器皿包装,那利润定会翻上几番。”
“说得对!有了专门的作坊,我们养蜂心里也踏实,不必日日担心采出的蜜无人来收。”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纷纷附和。
“诸位的心意我都记下了,回去后自会向许参军呈报。各位且安心等我的好消息。”
温尔见车夫已在频频示意,便不再耽搁,拱手作别后登上了马车,“我们明年再会!”
。。。。。。
大明宫的化粪池,在建设局匠人们的巧手改造下,焕然一新,悉数化作了能产出沼气的沼气池。
这些新生的洁净之气,通过管道被输送到一盏盏特制的沼气灯中。
这种所谓的沼气灯,构造并不复杂,本质上就是一个让沼气稳定燃烧的装置。
只是此灯虽好,却也有不便之处,那便是点燃之后,若想随意启闭,颇费一番功夫。
即便如此,这无疑也是一项足以载入史册的创举了。
“阿娘,您瞧,这玻璃灯罩护着的就是沼气灯。灯芯是中空的铜管,沼气便从其中涌出。有了它,往后宫里再不怕风雨,也省却了频频更换鲸油蜡烛的烦扰,大明宫自此再无长夜了。”
兕子领着长孙皇后等人在宫中漫步,望着那些首次亮起的沼气灯,言语间满是藏不住的骄傲。
这灯虽非她所造,但出自李想之手,她便觉得与有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