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方霖有些惊讶,不明白为什么秦长官和他的朋友们会提到沈婉宁的手艺。秦丽霞心里却明白,感到高兴。
她知道,秦长官愿意帮沈婉宁办事,并且在外人面前提及她的厨艺,说明他对沈婉宁是真的上心。
沈婉宁爽快地答应了:“好的,今天我来做饭。”
她按照《美食秘籍》里的古老配方做了四喜丸子。一端出来,满屋子香气扑鼻,连秦丽霞和秦方霖都馋得直咽口水。李忠更是惊讶不已。
这些年,他走过很多地方,吃过不少美味,但从没遇到过如此诱人的菜肴。看来,秦俊辉说的不假,沈婉宁真是个烹饪高手!
当菜上桌时,不仅味道美妙,看起来也十分诱人。四个圆润的丸子,拳头般大小,放在洁白的瓷盘中,下面是一圈淡黄色的汤汁,上面撒着翠绿的葱花,十分好看。
其余的红烧排骨、粉蒸肉、清炒蔬菜和青椒豆腐皮也都香气四溢。
李忠夹起一个四喜丸子,咸香四溢,美味得几乎让他忘乎所以。那种鲜美的肉味仿佛能穿透鼻子直达大脑,让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这顿饭,李忠吃得飞快。秦丽霞和秦方霖也不差,因为沈婉宁做的饭菜实在太好吃了。平时沈婉宁很少下厨,她要专心学习,他们也很少有机会享受这样的美味。
算起来,他们已经有一个月没吃到沈婉宁亲手做的菜了。
这顿饭真是太美味了。
连最小的沈婉茹也吃得满脸油光,索性放下筷子,直接用手抓起比她脸还大的丸子大口咬下,嘴里含含糊糊地说:“真好吃,姐姐做饭真是一绝。”
大家像风一样迅速扫光了一大碗丸子,其他几道菜也被吃得一干二净,盘子亮得能照出人影。餐桌上没有人说话,只有咀嚼声此起彼伏。
饭后,李忠拍拍鼓鼓的肚子,慵懒地靠在秦家的椅子上,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今天吃得太多了。”这是他第一次在别人家做客,却如此放肆,是他从未有过的事。
接着,他不禁感慨,秦俊辉这家伙真是太幸运了,能找到这么一个宝贝。这样的厨艺,很多有名的厨师都望尘莫及。
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人刮目相看。更何况,他还注意到,家里的生意决策都是这位小姑娘在负责。听说她今年才十六岁?而且长得非常漂亮,初见时还以为是哪位明星莅临。
李忠再次羡慕秦俊辉的好运。有了这十台新机器,沈家全家齐心协力,秦志远和秦奶奶也加入了帮忙的行列。
李忠也主动提出要搭把手,尽管秦方霖和秦丽霞一再表示不需要客人动手。但李忠坚持说:“我和秦俊辉的关系非同一般,这有什么呢?”
秦方霖还是不太理解,但秦丽霞听后露出了笑容。沈婉宁脸微红,礼貌地感谢道:“等有机会,让秦俊辉请李大哥吃饭吧。”
大家一起努力,直到深夜,终于生产出了四千多斤瓜子。第二天,省电视台重播了关于沈婉宁的节目,小报也纷纷报道了她的故事。
随着报道的传播,了解沈婉宁的人越来越多,“妹儿瓜子”的名声也越来越响。
许多人慕名而来,就是为了亲眼看看传说中的“妹儿”。沈婉宁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几句轻松的话语就能让看热闹的人变成顾客。
对于那些本来就想买瓜子的人来说,他们更是毫不犹豫地买上好几斤。
火车站的摊位上,秦方霖忙得不可开交,比前一天还要忙碌。沈婉宁一整天几乎没停过嘴,笑容一直挂在脸上,虽然累得有些僵硬。
秦丽霞也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但是,全家人的心里却是暖洋洋的。忙碌意味着更多的收入,这让他们感到无比欣慰。
当天,两个摊位上的瓜子全部售罄。
沈婉宁的瓜子摊在收摊前一小时就已经售罄,整整四千斤。由于增加了机器,电费有所上升,但每斤的成本仍保持在四毛。
这样算下来,四千斤瓜子带来了1600元收入。再加上西瓜和哈密瓜的销售收入大约一千三,总计超过了三千元。
一天挣三千多!秦丽霞和秦方霖笑得合不拢嘴。李忠受秦俊辉之托来帮忙照看摊位,也被这一幕惊讶到了。
看到这样的热销情况,他觉得自己来的意义不大了。昨晚他还参与了生产过程,了解了瓜子的产量和利润空间。算了一下今天的收益,发现并不比自己公司的收入差多少。
然而,炒瓜子的风险远低于长途运输。后者是将生命置于险境,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失去财产甚至生命,因此赚得更多。
但是,炒瓜子也能有如此高的收益?这让李忠心动起来,想尝试炒一些瓜子或花生出售。不过他知道,仅在庆华县就有不少炒瓜子的商家,但似乎没有一家能像沈婉宁一样成功。
看来,生意是否能赚到钱,关键在于经营它的人。据说,沈婉宁的瓜子摊之所以这么火爆,全靠她的一番努力。秦俊辉的女儿真是个聪明伶俐的女孩。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笑得出来。禧益瓜子厂的老板王大脸就快要愁坏了。今年三十八岁的他,过去是个无所事事的人,到了这个年纪还没有妻子儿女,口袋里也没几个钱。
幸好他有一个有权势的亲戚,在三十四岁那年,通过亲戚的帮助,他得到了一批被淘汰的国企炒瓜子设备,开始了他的瓜子生意,与亲戚共同成为股东。
起初,亲戚承诺只负责生产和销售,而政策方面的事由亲戚打理,确保他免受官方审查,利润对半分。
王大脸对此非常满意,从一个街头混混变成了小老板,这是多么大的进步啊。但随着生意越来越好,他对每个月分给亲戚的钱感到不满,两人之间也因此产生了摩擦。
不过这些都是后来发生的事情了。
禧益瓜子的名字是亲戚起的,听起来像大喜瓜子厂的产品,这让很多人误以为它们是一家。就这样,凭借着一个混淆视听的名字,这家小厂轻松赚了好几年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