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不可能下达暗杀指令,这不单是因为他拒绝这样做,更是因为避免更加严重的外交问题。
当然,美国不能做,不代表其他人不能做。
马歇尔的此次到来,就是传达这个意思。
他带过来的文件里面,除了玛利亚的详细资料之外,还有着波兰华沙那边的情报。
华沙分局副局长就是他们的人,是通过巨额的钱财进行收买。
收买这位副局长时,美国cia一开始还有些担忧,他们害怕这次收买,就是克格勃设下的局。
经过他们的详细调查,确定这位副局长就是一个‘无理想、无道德、无信仰’的人后,才开始与他接触。
有了这么一个副局长的加入,cia在对付苏联的间谍攻击下,得到了不少帮助。
而现在,马歇尔针对这位副局长,给出了一个可以对付玛利亚的方案。
“我们,可以利用这位副局长,让他多给玛利亚压力,尽可能地把克格勃内部搅起来。”
“只要克格勃内部出现混乱,无论程度如何,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帮助。”
罗斯福听懂了马歇尔话语中的意思。
马歇尔的目的只有一个,将这平静的湖水搅浑搅浊。
克格勃很强,情报能力是一点,而他们巨大体量,更是重中之重。
可是,体量过大也有坏处,那就是管理方面会出现巨大的误差。
正所谓山高皇帝远,越是远离中心,其自治程度就越高,受到中心约束就越小。
现在的克格勃就是出现这种情况。
由于世界革命是全球性的,全球各地的情报一下子就涌进来了。
真要全都堆到卢比扬卡的话,恐怕单单是情报纸张就把卢比扬卡给淹没了。
所以,在考虑到效率问题之后,他们才会在各地设立分部,以便于处理各种繁多的情报信息。
这样做确实提高了效率,但也降低了管控质量。
他们今天可以收买华沙分局,明天就可以收买巴基斯坦分局,后天就能跟伊朗分局同流合污。
按照苏联内部的严谨性,他们绝不可能允许有叛徒出现。
所以,马歇尔打算给苏联的克格勃施加多点工作压力,让他们疲于奔波从而减少对外输出。
但马歇尔还有一个建议。
“玛利亚已经在华沙了,这是一个机会,我们能借刀杀人。”
“借刀?”罗斯福眉头紧皱。:“借谁的刀。”
“那群叛徒的刀。”
“但……他们真的会有这个胆量吗?”
“没有,但总统阁下,您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玛利亚的态度。”
罗斯福脑子有些疲惫,但还是能理解马歇尔的话。
当年的苏联大肃反,但凡被定罪的都被处于死刑,即使是邓尼金,在两年后也被秘密失踪。
连邓尼金都被秘密失踪,更不用说华沙那边的叛徒。
看着罗斯福那憔悴的神态,马歇尔以冰冷到极点的语气,缓缓说道。
“一旦人被逼急了,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风浪越大鱼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