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方案很快就得以实施。
尽管鲍斯还是有所怨言,但在玛利亚的强烈要求之下,他不得不从。
而且在处理这三万俘虏的同时,巴解阵的装甲部队还是得继续前进,至少得在外围布设更多的防御工事。
他们这支部队是防守有余,进攻不足,而留在印度地区的英国殖民军,还是有很多的。
一旦英国人发起反攻,到那时候,他们就能凭借防御工事给予还击,不至于毫无还手之力。
有了这两手准备之后,对于巴基斯坦的建设工作便由此开始了。
首先是由俘虏组成的‘劳工’建设俘虏团,他们会在巴解阵士兵的监视下,给田地开垦。
有些俘虏团更是需要给他们挖水井,造房子。
正所谓‘人多力量大’,在玛利亚的要求下,三万劳动力确实发挥出了他们应有的生产力。
八小时的工作结束过后,便是政委的思想工作。
当然,说是政治思想工作,其实就是跟你唠叨。
例如唠叨点家常,又例如唠叨一下那些贵族老爷们的恶心行为。
一开始,英国士兵还是有点戒备的,可当他们看到对方是来唠叨家常时,很快就被打开话匣子。
只不过,政委们所挑选的对象都是底层士兵,而不是军官。
毕竟士兵和军官之间,是有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阶级鸿沟。
就这支殖民军而言,里面的十几位军官,在英国内都是有着一定名望的家族年轻人,他们来这里就是为了历练。
毕竟对他们而言,远离欧洲的印度地区还是很安全的,即使有反抗,在英国的先进武器装备之下,瞬间就土崩瓦解。
可就结局来看,大印度地区所发生的事情,跟他们的预想中还是有不少出入。
对于这群军官,巴解阵可不会给他们什么好脸色看,一律平等对待,士兵们吃什么,他们就吃什么,而且他们还得参与到劳动工作里面。
在他们这支劳工俘虏团里面,没有上下级,只有劳动者。
相比较这些满是怨恨的军官,底层士兵反而更好说话。
他们本来就是底层人民,在英国内更是无产阶级的一份子,如若可以争取到他们,对于英国的事业必然能起到很大作用。
所以,在唠叨家常的同时,政委们还会给他们进行一些思想引导。
其引导方向,正是对英国上位者的不满。
一直以来,欧美的各种影视作品,都是将苏联的官僚主义描绘得臃肿腐败。
就事实而言,苏联的官僚系统,在勋宗时期确实在往腐败的方向猛踩油门。
然而,欧美的官僚体系那叫一个‘不枉多让’,双方都是半斤八两,卧龙凤雏。
玛利亚不敢说自己有能力彻底解决掉官僚体系的臃肿问题。
毕竟,这可是连那位伟人都为之头痛的存在。
玛利亚能想到的方法,就是套入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每隔一段时间都在内部进行一次肃反行动。
此肃反非清洗,为的,是竖立一个威慑作用。
许是底层人民更能懂底层人民,在聊到家常和上位者的剥削时,这些英国底层士兵便立即陷入一种愤慨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