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肥沃的无地都被这些地主给霸占了,大量百姓不得不栖身于地主的管理之下,成为农奴一般的存在。
当然,也存在着一定量的富农和中农,但数量很少。
里面的农民矛盾也很激烈,这里面所夹杂着的矛盾并不只有土地占有问题,还有宗教问题,还有外乡人和本地人的矛盾。
矛盾如此激烈之下,农业发展就更加困难了。
当然,玛利亚是没打算一下子把印度的农民、农业和农村三农问题给彻底解决。
这不可能,也不现实。
但至少,可以让格里芬公司在农业拓展方面,得到延伸。
更重要的是,当格里芬开始务农时,隐藏在山林里面的游击队,可以以‘工农’的身份加入其中。
毕竟,在这个信息匮乏的时代里面,只要他们不说,也没多少人能知道对方是游击队成员。
这样一来,便可以解决游击队的粮食问题,也可以加大生产力。
当然,地主问题还是一个不好解决的困难点。
至少短时间内,要想彻底解决地主,都不现实。
按照玛利亚的猜想,起码得到彻底对峙的时候,才好打地主。
这是第一个重要点,而第二个重要点,是经济渗透的可持续发展。
自从玛利亚接管了印度革命的工作后,她在这里投入的资金,那是每日剧增。
印度革命那是势在必得,而他们的投入不能没有白白浪费。
所以,对于印度未来的工业发展,格里芬可以成为一个主导。
这里所指的工业,并不局限于重工业,还有轻工业,甚至是农业方面。
第一个重点是对农业的拓展,当拓展得以实施,那就是农业的发展。
只要能够在必需品中进行生根发芽,格里芬的无底洞投入必然能够得到回报。
如若印度革命得到了成功,格里芬将会代表着苏联国企,与印度政府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
当然,这必然是未来的事情,回报也只能等到未来才能回收。
第三个重点,同样是最重要的一个点,那就是对印度民族解放的投入。
摆在印度面前的主要矛盾,必然是印度的民族独立。
当然,印度的民族独立跟震旦的民族独立有着很大区别。
震旦的民族独立,在很大程度上,是汉族为主导,毕竟那可是占据着本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一。
反观印度,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其人口占据只有百分之四十六。
如此一来,这个所谓的‘印度民族独立’就很微妙了,因为你无法确保是哪一个民族为主导。
百分之四十六的人口数量,并不足以形成压倒性优势,更何况还有宗教这个要命的点。
有些地区,那是看宗教不看民族。
即使你跟我同一个民族,可如果你不是跟我同一个宗教,我也会将你视作为威胁或者敌人。
所以,他们所宣传的‘印度民族独立’,那是一个概念,跟‘民族’并没有强相关。
这个概念可以是宗教,可以是地区,也可以是人种,不一定是民族。
只不过,有一个点那是百分百肯定,那就是赶走英国殖民者。
当年,印度左翼就是没看清楚情形,没有走‘印度民族独立’道路,转而去攻击国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