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那都是以后的事情。
至少就目前来看,伊朗还在发展阶段。
经过工业区和农业区的道路后,玛利亚看到了伊朗的初步发展成就。
虽说这是首都的发展,其发展进度必然比其他地区要好很多,但玛利亚还是对伊朗的发展抱有信心。
至于宗教世俗化等问题,则要交给他们的领导人去处理了。
随着玛利亚来到招待所后,哈伊达尔汗和鲍斯立即来到门前,进行了一番寒暄。
过了那外交之间的寒暄后,哈伊达尔汗便自觉地离开了。
他很清楚,他们二人之所以会来到伊朗,必然是与印度有关。
或许,伊朗能伸出援手,而哈伊达尔汗也愿意伸出援手。
但考虑到伊朗内的问题还需要时间去处理解决,再腾出手去加入印度内部矛盾,恐怕是得不偿失。
这并不是出于国际主义精神考虑,而是出于国家利益的方向去考虑。
随着哈伊达尔汗的离开,玛利亚立即找到对方入座。
然后,她向鲍斯问了一个问题。
“你是如何看到甘地?”
这个问题十分敏感,至少对于鲍斯而言,这个问题是致命的,其致命原因,正是因为他曾经是国大党一员的身份。
但鲍斯还是不理解,为什么会问出这个一个问题。
因为,这就代表着,玛利亚对鲍斯并没有百分百信任。
既然不是百分百信任,那为何又要推荐自己?帮助自己在书记约瑟夫那里取得援助?
这个疑问困扰着鲍斯,他绝对不会想到,玛利亚的担忧并非凭空而生。
她的担忧,是有着历史痕迹。
第一个历史,正是伊朗的抗争史,伊共遭到了森林革命军的背叛,大量党员惨遭杀害。
这个时空的伊共并没有被全灭,契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原时空的伊共,就是在森林军的鸿门宴下全部被杀害,就连现在的伊朗人民共和国领导人哈伊达尔汗,也同样死在了那场鸿门宴上。
而第二个历史,则是上辈子的某个白色恐怖,大量革命战士遭到背叛,几十万人惨死。
这个时空也同样发生了,让苏联对震旦的战略部署发生巨大改变。
正因为这两段历史,玛利亚不得不慎重起来。
她确实欣赏钱德拉·鲍斯,但鲍斯毕竟是前国大党成员,本身也是地主阶级的一员。
尽管有自己这个例子在此,地主阶级出现一位背叛阶级的革命战士也属正常,但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非常规。
而且,退一万步来说,一旦鲍斯向大地主阶级妥协了呢?
到那时候,印共就会成为他们的讨伐对象。
历史教训历历在目,玛利亚不得不警惕小心。
如果鲍斯真的是隐患,玛利亚会毫不犹豫地将他视作为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