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疯子!
“希芙!!!你到底在干什么?!!赶紧住手,帮我抓住格尔。”
托尔这话其实是在救希芙。
因为现在外面的人还没有进入彩虹桥的中枢,所以还没看到格尔。所以一切都能挽回,要是希芙公然和格尔这个敌人混在一起,哪怕托尔是国王也没办法为希芙缓烦了!
没人能够接受叛徒。
特别是阿斯加德人。
要知道就在不久前,格尔杀死了一个联队的阿斯加德战士,快一千名战士啊!
这件事要是曝光,那希芙不管有多少理由,阿斯加德都会宣布希芙是叛徒!
这是原则问题!
哪怕希芙之前再受阿斯加德人爱戴和同情,这都没办法抵消叛变带来的后果!
因为背叛者比敌人更可恨!
英国学者齐尔格特?鲍曼在《通过社会学去思考》一书中提到,背叛者往往比公开的敌人更令人憎恶。历史上,那些有过背叛行为的人也确实容易被人们鄙视。首先,背叛者打破了原本牢不可破的信念和目标。一个组织、一
个团体,由共同的信念和目标结合在一起,他们会赋予自己一种合法性和权威性。而叛徒从内部打破了这种共同的信念和目标,将组织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破坏了。这对组织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威胁。其次,叛徒更熟悉组织内部的
各种信息、缺陷,一旦投入敌人阵营,危害极大,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因此会引起组织成员极大的愤怒。再者,通过惩罚叛徒,可以缓解团体、组织或同盟内部的压力或矛盾,还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所以组织倾向于严惩叛
徒。
从被背叛一方的角度来看,叛徒得到更强的憎恶,是由于其实际危害性。比如曹操与袁绍争雄时,袁绍的谋士许对袁绍不满,就背叛了袁绍转投曹操。许攸将袁绍的虚实全部透露给曹操,献上火烧乌巢的计策。正是这次奇
袭乌巢,成了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的关键点。再比如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领朱序的背叛。谢玄告诉苻坚,让秦军后退一点,朱序趁后退时散布谣言,大叫“秦军败了”,秦军开始溃散,惨败而归。
人们意识到背叛的危害性之后,就逐渐形成了一种集体观念,无论背叛者是否真的造成了重大危害,都会被人们所鄙视和厌恶。从而形成叛徒比敌人更可恶这种思想倾向。所以,严惩叛徒、鄙视叛徒,成了普遍的做法。比如
罗马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把支持罗马但后来转而支持迦太基的名城叙拉古夷为平地,这也是为了杀一儆百,罗马真正的大敌迦太基都没遭受如此大的打击。直到第三次布匿战争,罗马才消灭迦太基。还有吕布,身为一员猛将,
曾有多次背叛行为,最著名的就是背叛义父董卓。穷途末路之时,曹操想要招降他,可最终还是痛下杀手。再比如吴三桂,在清兵入关过程中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但他背叛了明朝,当了汉奸,而且在天下初定之后再次叛乱,结
果名声很坏,被大众憎恶,流传千古骂名。
当然,希芙自然不是上面那些烂人。
可对阿斯加德人来说,炸裂效果绝对毫不逊色!
希芙可是被认为是阿斯加德最幸运的人,一出生就拥有了很多人都梦想拥有的一切。
一个完美的家庭。
和谐的父母,位高权重的哥哥,自己还被很早就确定成为王储的未婚妻。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梦幻的开局。
没人会认为这样的希芙会背叛阿斯加德!
但越是如此,一旦事情爆出来,那反差效果就会更炸裂。
托尔完全想不到,到时候事情该怎么收场!
所以他必须劝说希芙赶紧停下,然后和他一起抓住格尔,接下来就好处理了。哪怕有人质疑,但托尔完全可以压下去!